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发光器件(OLEDs)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大、视角宽、响应速度快、制作工艺简单,是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中的一大亮点;是21世纪首选的绿色照明光源之一。目前阻碍OLEDs走向实用化和市场化的关键问题是其发光效率低、工作寿命短、性能稳定性差。进一步开发高效率与物理性质稳定的电致发光有机发光材料、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探索新的制膜工艺、优化器件结构、提高器件效率和寿命及探索彩色化的最佳方案等,仍然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首先概述了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有机电致发光结构和机理,并阐述了一下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在第二章中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进行了一个概述,特别对磷光材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介绍了基于Pt的新型红色磷光材料(ppy)Pt(bcam)的合成思路和器件的制备,以发光染料层的厚度不同制作了如下结构的器件,ITO/NPB/CBP/(ppy)Pt(bcam)(0.3~2.0nm)/CBP/BCP/Alq3/Mg:Ag。具体制作过程包括了:ITO玻璃的清洗光刻、ITO玻璃的表面处理、有机层蒸镀、金属层蒸镀。第四章是器件的测试分析部分,测试了不同器件结构的电致发光性能,包括器件的J-V-B特性,效率,EL光谱等,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掺杂厚度为0.5nm,驱动电压为24.25V时候,亮度达到8755cd/m2;掺杂厚度为1.5nm,电压为11.5V时候得到最大的功率效率0.826lm/w;在掺杂厚度为0.5nm,电流密度为499A/m2时候,得到最大的电流效率3.33cd/A。在不同驱动电压下,由该材料制备的器件的EL光谱很稳定,色坐标只有很细微的变化,发射峰基本稳定在625nm,色坐标为(0.63,0.36)。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讨论,讨论染料层在CBP中位置不同对器件的影响。得出对器件性能起主导作用的是靠近NPB层的CBP厚度对器件的性能有较大影响。第五章在第四章研究掺杂对发光器件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成功制作以新型磷光染料和常规荧光发光材料结合的白光器件,并对其主要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在WOLED的研制中,当发光层结构为NPB(80nm)/CBP(15nm)/(ppy)Pt(bcam)(0.5nm)/CBP(15nm)/Alq3(1nm)时,器件实现了良好的白光发射(色坐标为x=0.33,y=0.34),器件的启亮电压为3.8V,当外加电压达到14V时,器件发光亮度达9360cd/m2。当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候,电致发光光谱几乎没有变化,CIE色坐标从(0.34,0.33)变化到(0.33,0.32),变化很小。由于这种结构的器件具有良好的色稳定性和电致发光特性,可以考虑用作白光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