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国际政治经济交流较之以往也变得更加频繁。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翻译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因此翻译研究以至翻译理论的提出往往侧重讨论翻译结果而忽视了诸如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翻译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翻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趋势。1990年,巴斯内特和勒弗维尔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作为翻译操纵派的代表人物,勒弗维尔认为翻译是受控于意识形态的改写行为,而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则是影响整个改写过程及其结果的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自19世纪以来,《红楼梦》的英译本陆续问世。虽然选取的原文基本相同,但各个译本在故事情节的取舍、译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上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除此之外,虽然都被誉为最成功的译作,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霍克斯所翻译的两个全译本,仍显示出较大的分歧。本文从翻译材料的甄选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对《红楼梦》不同时期的多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外部因素对翻译实践的操控。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以及全文的主体结构。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红楼梦》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及《红楼梦》的英译历史。此外还进一步介绍了勒弗维尔针对翻译行为提出的“操控”理论,即强调外部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作者首先将1830至1986年近160年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研究了不同阶段所出现的《红楼梦》译本的特点及意识形态在不同阶段对翻译行为起到的重要影响。然后,在对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作了简单介绍后,着重研究了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选取上的明显差别。虽然两个译本都同时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杨译本尽量的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而霍译本则更倾向于将包含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翻译的适于英语习惯。这种体现在翻译策略上的差异,实质上也是意识形态作用下的结果。
第四章为结语部分,通过对全文的回顾得出结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它同时受到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处理《红楼梦》这类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典小说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同时,这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到翻译材料的选取、思想主题的确定,小到翻译策略选择,都必须时刻注意外部因素对翻译过程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