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将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置于宏观的文化研究视角下,具体地选择旅行与身份两个维度来切入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的艺术世界。 叶罗费耶夫的小说完成于苏联文化史上"解冻"之后的停滞时期,该作品问世后在国内被传抄复制并迅速流传到西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被"回归文学"和"反酗酒运动"两股浪潮裹挟回祖国怀抱。如今,这部已经被翻译成世界上30种文字的小说和它的作家母亲一起成为当代文学经典。在当下的俄罗斯文坛,以流星般的速度声名鹊起、文学艺术的每一个细部都为之添砖加瓦的"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逐步演绎为苏联历史的最后一个文学神话。与此同时,在神话中近乎融合的作家本人及其同名的小说主人公"韦涅奇卡"被视为"异样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非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的典型案例被广泛研究。显然,此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同时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将叶氏小说置于宏观的文化研究视角下,为该文本提供与之并肩同构俄罗斯文化的重要他者,恢复该作品与其他文化子系统之间的紧密关联。 可以说,"包罗了我们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观,包罗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用来理解和安排生活的哲学"的旅行文化视角为小说研究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武器。因为,作品《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旅行文本。主人公韦涅奇卡逃离黑暗地狱、奔向光明天堂的旅行既搭建了形而上的现实-理想或此岸-彼岸的寓言结构,也促成了俄罗斯"不停歇之旅行"历史的大联合。实际上,韦涅奇卡是在以其自身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旅行反思着国家和社会的转换与变迁,这是作家叶罗费耶夫对"俄罗斯的命运",即"俄罗斯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的严肃思考。 旅行命题同时是一个关乎行为主体重新确认自我的身份命题。如果说俄罗斯国家旅行"不停歇"的重要原因在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心理上难以确定归属--困顿于身份定位问题,那么,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这一次出发上路必将是映射国家与民族文化身份危机的一个寓言。果不其然,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韦涅奇卡没能在旅途中成功地重构自我,自以为奔向光明理想地的旅程以其行为主体暴死在出发原点结束,一个彻底孤独的鬼魂迷失在神圣与世俗的存在之外。叶罗费耶夫的小说在警醒世人:生命个体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其实是他依身于其中的群体所面临的危机,有些时候,这个群体可能是一个国家,也可能是人类整体。 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四章和结论六个部分。 导言部分简略地回顾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曲折进程,由此初步认识叶罗费耶夫及其小说在文学史格局中的地位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探究"韦涅奇卡·叶罗费耶夫"文学神话。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作家和他的小说在大众言谈传播中的旅行。这个神话系统的基石是带有浓重传奇色彩的作家个人经历及其文学创作,在民众心理投下种种迷思的是以韦涅奇卡为主角的醉酒神话、宗教神话和后现代神话等基本形态。 第二章主要评介叶氏小说三十年来于国内外学术界的辗转--梳理研究现状,确定以旅行和身份为具体维度的文化研究视角。三十年来,叶罗费耶夫的小说研究与阅读具有明显的国际性和群众性;在行文意旨上,各方话语虽众声喧哗但大多属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如果将复调式的分析论说按主题分类,学界尤为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文本内外的两个韦涅奇卡、小说的后现代性问题、作家及其小说和文化传统。本论文中的旅行是描述各种转换与变迁的喻词,将注意力投放在它的形而上层次;身份则是在"我"与"他者"相互影响、相互造就的关系中找到的位置与归属。 第三章详尽分析韦涅奇卡的个人旅行和俄罗斯国家的转换和变迁。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这是一次在空间上没有完全实现、却在主人公意识中完成了"地狱→天堂→地狱"一个回环的心境旅行。在隐喻意义上,彼得一世以来的国家转换与变迁与之同构。身处不停歇之旅行历史中的韦涅奇卡以戏谑式的态度调侃着现实世界,也调侃着那些先辈旅行者。 第四章探讨微观个体在社会转换与变迁中的生存样态。韦涅奇卡这个醉鬼中的异类试图在神圣和世俗的两个端点重构身份主体。光明理想地没能到达,主人公也没有在旅行中"找回自己",他所留下的最后一个身份印痕是迷失在边缘的鬼魂。 结论:叶罗费耶夫神话是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体现。韦涅奇卡以其自身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旅行反思着俄罗斯国家的转换与变迁。生命个体的身份迷失是"远非个别的苏联底层人"面对历史和未来所萌生的精神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