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医疗是我国当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议题之一,为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现状,也为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差距,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推广。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和农民在“物理”距离上最为接近,加上与农民共处于相同的乡土文化圈,因而其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参与主体与执行载体,并在国家层面受到了政府的“空前”重视。本研究是以新农合实施后的乡镇卫生院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实施后的生存、生态,并提出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制度背景下的具体治理逻辑。论文研究发现:(1)新农合拯救了处于困境中的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实施前,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大多已处于“半停滞”状态,新农合实施后,乡镇卫生院发生了巨大改变,医院设备及办公环境得以明显改善,病人开始逐步回流,医院收入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在收入、声望、地位、晋升机会等方面都有了积极的改变。(2)乡镇卫生院因新农合的实施而成功实现了外部资源的大“整合”。在“上级”层面,乡镇卫生院和上级政府的关系得以了“空前”的回暖,和当地县卫生局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在“平级”层面,和县级医院加强了业务上的合作与联系,和乡镇政府关系得以了“复苏”;在“底层”个体层面,和私人诊所的竞争促进了其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农民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3)作为“行动者”的乡镇卫生院通过“行动”从新农合中获取了私利,影响了新农合的制度初衷。乡镇卫生院创造了“程序住院”,允许了“弹性住院”的产生,和农民协作创造了医疗费用报销的“积累”模式。“程序住院”和“报销积累”“套取”了新农合基金,影响了新农合的公平性及“保险”功能的发挥,“弹性住院”引导了农民过多的选择“住院看病”方式,引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