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止禅是禅修必不可少的训练部分,它以培养稳定且集中的注意为核心。近年来止禅训练对注意的影响得到实证支持。通过梳理佛教止禅体系可知止禅技术丰富,且各具特色,但不同技术的止禅训练在注意机制上的差异问题少有讨论。因此本研究尝试将传统佛教的止禅技术分类与实证研究结合,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动态和静态止禅训练对注意的影响,以及在注意上所体现出的技术训练效果的差异。实证研究包括两个部分:(1)实验一探索不同聚焦对象的止禅训练对注意的影响。研究使用外部对象和躯体对象的止禅技术进行训练,外部对象和躯体对象均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因此实验一考察外部对象的动态和静态止禅训练以及躯体对象的动态和静态止禅训练是否导致禅修时的注意状态产生差异。实验使用注意划消测验测量注意集中性;使用EEG技术测量禅修时大脑的注意状态;通过访谈了解被试对技术的偏好、训练体验和生活影响等。综合实验一的结果,选取外部对象的动态和静态技术作为实验二的研究对象。(2)实验二则考察动态和静态止禅训练对注意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禅修时大脑注意状态产生的影响。实验使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正负情绪量表(PANAS)测量注意觉知水平和情绪,使用自我报告记录训练前被试的劳累程度、情绪和精神状况以及训练后的专注程度和走神程度;使用注意持续操作任务(CPT)测量注意功能;使用EEG技术测量禅修时的注意状态。实验一结果:(1)静态止禅训练可以提高注意集中性,动态止禅训练会削弱注意集中性。(2)止禅训练后,不论使用哪一种止禅技术均在禅修注意状态中表现出Theta波减少。止禅训练后动态注意状态和静态注意状态有差异,在顶叶区躯体组的动态禅修注意状态比静态禅修注意状态的Alpha波增加;在中央区外境组的静态禅修注意状态比动态禅修注意状态的Theta波增加;在枕叶区外境组的动态禅修注意状态和静态禅修注意状态均比放松状态的Beta波增加。在顶叶区和枕叶区使用躯体对象的禅修注意状态比使用外境对象的禅修注意状态的Alpha波增加,在枕叶区使用外部对象的禅修注意状态比使用躯体对象的禅修注意状态的Beta波增加。实验二结果:(1)两种止禅训练均能提高正念注意觉知水平和注意专注程度,并且可以增加正性情绪,减少负性情绪,动态止禅训练在减少负性情绪上的效果更好。(2)在注意持续操作上,进行止禅训练不会对行为成绩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在脑电成分上有差异。Cz点的P3成分的平均波幅在训练后均显著减小,且动态止禅训练的P3成分的平均波幅减小显著;N2成分的平均波幅在训练后均显著增大,不仅如此N2成分的潜伏期表现为静态组比动态组长。(3)禅修训练后,不论是有关注对象的注意状态还是无对象的注意状态,额叶的Beta波和中央区的Theta波均降低。此外,在枕叶区静态组比动态组的Beta波高。结论:(1)动态和静态止禅训练均能对注意功能产生良好的提升效果,但体现在不同方面,在注意集中性上,静态止禅训练的效果比动态止禅训练的效果好。在注意控制和注意分配上,动态和静态止禅训练均有效,且动态止禅训练在注意分配上的效果更好。(2)动态和静态禅修的注意状态均表现出额叶和中央区的Theta波、额叶Beta波降低。(3)动态止禅训练和静态止禅训练均能提高正念注意觉知水平和注意专注程度,可以增加正性情绪和减少负性情绪,且动态止禅训练在负性情绪的减少上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