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白芍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具有养血调经、平抑肝阳的功效,研究表明芍药苷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张果甘草Glycyrrhiza in 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一味具有多种功效的常用中药,其味甘,性平,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百药及解毒等作用。其中甘草酸及其肠道水解产物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的抗炎机制较为明确。芍药甘草汤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镇静、镇痛、解痉、抗炎等多种作用。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还发现此方对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具有抑制效果,可以治疗各种痛症,缓解便秘,治疗骨骼肌、平滑肌抽搐或痉挛性等疾病。采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模型初步考察了芍药苷药代动力学特征参数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对芍药苷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初步探索其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将大鼠单独或与甘草酸、甘草次酸同时灌胃给予芍药苷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分析测定血浆中芍药苷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药动学参数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甘草酸能够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够增加芍药苷Cmax、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通过考察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以及长期给药甘草酸、甘草次酸后,芍药苷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变化,得到了与同时给药一致的结果。对此本课题采用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对芍药苷吸收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从转运蛋白的角度阐明两者对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影响的原因。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研究甘草酸、甘草次酸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酸配伍芍药苷后,芍药苷在小肠中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减小,单位时间百分吸收转化率A(%)减小,甘草酸对芍药苷在肠道的吸收有抑制作用;而甘草次酸能明显提高芍药苷在小肠中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百分吸收转化率A(%),促进了芍药苷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吸收。环孢素、地高辛配伍甘草酸、甘草次酸后,甘草酸、甘草次酸在小肠中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增大,单位时间百分吸收转化率A(%)增大,说明环孢素、地高辛对甘草酸、甘草次酸在肠道的吸收有显著性影响。地高辛为P-gp的特异性底物,环孢素为MRP2与P-gp的共同抑制剂,两者对于甘草酸、甘草次酸的影响可以推断甘草酸、甘草次酸可能是通过调控P-gp的表达,从而影响芍药苷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通过大鼠灌胃给药提取肠道组织样本,Western-blot测定样本中P-糖蛋白表达量,研究甘草酸、甘草次酸对大鼠肠道转运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灌胃给药7天后,甘草酸能够上调大鼠回肠段及空肠段P-糖蛋白的表达量,而甘草次酸则下调了大鼠回肠段及空肠段P-糖蛋白的表达。RT-PCR测定组织样本中MDR1基因表达量的方式,研究甘草酸、甘草次酸对大鼠肠道转运蛋白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大鼠灌胃给药7天后,甘草酸大鼠肠道回肠段及空肠段MDR1基因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而甘草次酸则降低了大鼠肠道回肠段及空肠段MDR1基因的表达量,为二者调控P-gp的表达提供了依据。近来研究表明,PXR受体可以介导MDR1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测定甘草酸、甘草次酸干预HepG-2细胞后对细胞核受体PXR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利福平为阳性对照,甘草酸干预HepG-2细胞48h后,能提高细胞核受体PXR蛋白的表达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甘草次酸干预HepG-2细胞48h后,有提高细胞核受体PXR蛋白表达量的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核受体PXR的调控可能是甘草酸诱导P-gp的原因之一,甘草次酸可能通过调控其他受体或通过其他途径介导P-gp的表达,值得进一步研究。本课题采用多种体内体外研究模型,从生物药剂学角度阐明甘草酸、甘草次酸对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影响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酸、甘草次酸可通过介导芍药苷体内吸收相关转运蛋白的调控作用,对芍药苷吸收动力学产生影响,最终影响芍药苷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