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取骨髓—空气干燥法”和“取骨髓—蒸汽固定法”对河南省蝙蝠科5种蝙蝠和菊头蝠科2种蝙蝠进行了核型研究,并对其核型演化做了初步探讨,同时对来自不同产地的10种蝙蝠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且初步确定了其亲缘关系。
蝙蝠科5种蝙蝠和菊头蝠科2种蝙蝠的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大棕蝠的染色体数为2n=50,N.F=48,其核型与南蝠的核型比较接近。普通长翼蝠的染色体数为2n=46,N.F=50。毛腿鼠耳蝠的染色体数为2n=44,N.F=52,具有鼠耳蝠属规范核型的三个特征。东亚蝙蝠的染色体数为2n=38,N.F=50。本文报道的东亚蝙蝠的核型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与金清波对东亚蝙蝠核型的报道迥异。东亚伏翼的染色体数为2n=26,N.F=44,它与印度小伏翼、伏翼及印度伏翼的核型非常相似,属于伏翼属中较为进化的一个类群。中菊头蝠染色体数为2n=62,N.F=60,属于Harada等划分的菊头蝠属核型的第1类群,即最原始的类群。马铁菊头蝠染色体数为2n=58,N.F=60,属于Harada等划分的菊头蝠属核型的第2类群。
在报道的7种蝙蝠核型中,大棕蝠、马铁菊头蝠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此外,东亚伏翼、毛腿鼠耳蝠和中菊头蝠为河南省新记录。
蝙蝠科7种蝙蝠RAPD分析结果表明:用12个随机引物对蝙蝠科不同产地的7种蝙蝠标本共扩增出了223条DNA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8.6条谱带。7种蝙蝠分为三大类群。普通长翼蝠为一个类群,白腹管鼻蝠构成另一个类群,3种鼠耳蝠、大棕蝠和东亚伏翼为第三类群。鼠耳蝠较为原始,与其关系最近的是大棕蝠,关系最远的是普通长翼蝠。从各类群看,属间亲缘关系较远,属内不同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来自不同产地的同种蝙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菊头蝠科3种蝙蝠RAPD分析结果表明:用15个随机引物对不同产地菊头蝠科3种蝙蝠共扩增出了184条DNA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73条,多态率为94%。角菊头蝠属于比较原始的类群,它与中菊头蝠的亲缘关系近于其与马铁菊头蝠的亲缘关系。不同产地的同种蝙蝠个体之间存在着分化,同一区域的同种蝙蝠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分化,而同一冬眠群内的蝙蝠之间几乎没有分化。
总之,RAPD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相吻合,同时也与其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