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显微血管吻合训练实验目的:结合自身体会,通过设计适当时程和训练项目模型为规范化培训(整形外科方向)住院医生掌握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在不同训练模型上进行逐渐间断性强化的四阶段显微吻合技术训练;在显微外科技术训练前后分别对10例兔腹壁浅动脉的吻合时间、吻合口漏血、血管通畅以及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吻合质量测评对比。结果:经过150天间断显微外科训练后,腹壁浅动脉吻合时间由训练前的42(±10)min缩短到了26(±3)min,血管吻合合格率由20%提高到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适当时程和训练项目的间断逐渐强化的显微训练技术模型可以缩短吻合时间,提高吻合质量,掌握显微吻合技术,为整形外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提供显微吻合技术训练参考模型。第二部分建立兔腹壁浅动脉皮瓣模型并观察血管危象目的:通过对家兔腹壁浅动脉进行解剖,提供皮瓣解剖学基础,探讨利用家兔建立腹壁浅血管危象皮瓣模型并观察其变化,为下一部分实验提供依据。方法:12只实验兔随机编号1-12,解剖组:选取编号1-4号兔,进行活体皮瓣解剖。皮瓣模型组:选取编号5-8号兔随机以左侧或右侧腹壁浅动脉皮瓣为A1组,行兔腹壁浅血管带蒂处理;对侧即为A2组,行兔腹壁浅血管断蒂处理。同理,选取编号9-12号兔分为A3组,行结扎兔腹壁浅动脉处理,建立动脉危象皮瓣;对侧A4组,行结扎兔腹壁浅静脉处理,建立静脉危象皮瓣。观察记录并对比各组皮瓣模型的不同变化。结果:兔(1.5-2.0kg)腹壁浅动脉和静脉解剖位置表浅和血管管径相对恒定;成功构建腹壁浅动脉带蒂皮瓣、断蒂皮瓣、动脉危象皮瓣以及静脉危象皮瓣的模型,观察到术后7天内各组皮瓣颜色、肿胀程度及坏死的不同变化情况。结论:家兔腹壁浅动脉皮瓣适合显微外科技术训练和建立皮瓣动物模型研究;通过建立血管危象皮瓣模型,可以观察到各组皮瓣模型术后的不同变化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实验第三部分血管内支架辅助吻合兔腹壁浅血管游离皮瓣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应用聚四氟乙烯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与传统单纯吻合兔腹壁浅动脉和静脉的游离皮瓣的对比实验研究,探索人工小血管作为临时内支架在显微小血管(血管直径<0.8mm)吻合中的新方法和应用。方法:选取24只实验兔随机进行编号1-24,对每只兔子随机选择腹部左侧或右侧腹壁浅动脉皮瓣作为实验组为1号,另一侧就作为自身对照组为2号。编号1-12分为实验组B1: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兔腹壁浅动脉,另一侧对照组B2:传统单纯吻合兔腹壁浅动脉;编号13-24分为实验组C1: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兔腹壁浅静脉,另一侧对照组C2:传统单纯吻合兔腹壁浅静脉。对比各组吻合的时间,吻合口即时通畅率、术后第七天的远期通畅率以及各组皮瓣移植成活率。结果:吻合时间上,各组的平均吻合时间分别为21±2min(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动脉B1组),27±2min(传统单纯吻合动脉B2组),18±2min(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静脉C1组),36±6min(传统单纯吻合静脉C2组),各组平均吻合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时通畅率和远期通畅率上,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动脉B1组与传统单纯吻合动脉B2组比较、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动脉B1组与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静脉C1组比较、传统单纯吻合动脉B2组与传统单纯吻合静脉C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静脉C1组明显高于传统单纯吻合静脉C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吻合口远期通畅情况与皮瓣成活情况一致。结论:人工小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较传统单纯吻合血管(血管直径<0.8mm)在吻合动脉和静脉的时间上有明显缩短;应用人工血管内支架桥接辅助吻合比传统单纯吻合在静脉吻合的即时通畅率、远期通畅率上有明显优势。进一步研发血管内支架技术,将来有望在超级显微外科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