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为稳定上海新生的政权,也为了能满足市郊区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上海市政府决定于1950年底发动郊区农村土地改革。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为主,梳理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的具体史实,分析上海市郊土改中的中共与民众关系,民众对土改的认识,上海市郊土改与其他地区的比较等问题。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主要有三章:第一章阐述中国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为稳定上海新生的政权,也为了能满足市郊区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上海市政府决定于1950年底发动郊区农村土地改革。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为主,梳理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的具体史实,分析上海市郊土改中的中共与民众关系,民众对土改的认识,上海市郊土改与其他地区的比较等问题。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主要有三章: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历程,而后分析上海市郊区的基本特点和郊区农村的社会关系,并从这两方面说明上海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与复杂性。第二章考察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土改的准备时期,市委市政府主要是组织人员调查研究、成立领导组织,培训干部作为土改的生力军。土改进行中主要分三个阶段:重点试验阶段,从1950年12月至1951年3月;局部开展阶段,从1951年2月至8月,全面开展阶段从1951年7月至12月。各乡进行土改时,坚持宣传土改;整顿组织;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分配;检查结束几个步骤,依次逐步推进改革。第三章主要总结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取得成效以及土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上海市郊区与农村地区的异同,城市郊区征收没收得来土地实行国有,城市郊区更加注重工商业的保护等等;上海市郊区与其他城市郊区的异同,上海市人口多,社会环境比其它城市更为复杂,而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在各方的配合下,整个土改呈现出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整体看来,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不到一年便完成了,表现出时间短,效率高,成果突出等优良特点。经此一役,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实现了获得土地的愿望,并结合镇反运动肃清了隐藏在上海市郊区的各类反动分子。结合抗美援朝,发起爱国丰产运动,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健全了农民协会、整顿民兵及确立农代会的经常制度等基层组织,从而巩固了农民团结,稳定了基层政权,为上海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这场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伴随着一些过激、过左的错误,干部打骂群众,分配不均衡,一些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征收没收果实等等。总而言之,上海市郊土地改革是一场成功的群众运动,不仅让群众获得幸福稳定的生活,而且稳固了国家政权。
其他文献
人们每天都在经历各式各样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快乐总是短暂的、易于接受的,而如何化解苦难带来的负性情绪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议题。曾遭受的不公待遇、尴尬经历、情感矛盾甚至一些重大生活事件等,如何直面、接纳它们,事关个体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机制,有选择性的遗忘是对这些事件更好的接纳,这类遗忘被称为有意遗忘。有意遗忘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会自愿地、有目的地忘记不想
提供先前所学项目中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时,被试对其他项目的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线索时更差,这一现象被称为部分线索效应。目前,关于部分线索效应的研究集中于项目记忆领域,但个体对于某一事件或经历往往是以联结或捆绑的方式表征的,且已有关于联结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对提取条件进行操纵的研究有限,尚不清楚这一在提取阶段呈现部分线索所诱发的遗忘现象能否扩展到联结记忆中。因此,本研究通过两项行为实验和一项ERPs实
“给”字句一直是汉语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围绕“给”的词性、语义、句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给”字构式允准的动词类型,“给”字构式的构式义以及“给”的语法化问题等。“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以下两点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1、在现代汉语中,通过与“V给”的对比分析,“给NP VP”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是什么?“给NP VP”构式的不同意义允准的动词和名词有什么特征?2、从语
20世纪30、40年代,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国民党封锁线,成功访问延安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记者、军事家、知识分子进入延安,他们以“他者”身份观察延安,记录延安,书写延安,拉开了国际社会了解认知“红色圣地”延安的序幕。尽管他们的第一身份不是作家,但他们的延安书写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征,一时间佳作迭出,蔚为大观,在中国和西方世界均产生了重大且广泛的影响,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影响力经久不衰。西
作为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是法国文坛上特立独行的存在,因其作品对当代人类命运问题的探讨深刻而清晰,加缪在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论述“荒诞哲学”,坚持“反抗”诗学,宣扬“南方思想”,都离不开他对生命真挚的热爱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在随笔集《反抗者》一书中,加缪对各种形式的反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指出创作和革命都应该回归到反抗的本源中,并倡导为反抗圈定范围,建立一种以人的价值为基
《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论文以性属理论切入,通过文学批评、点面结合、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独特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以及男女间性下两种气质的冲突与融合,揭示理想性别气质的核心内涵,深化建构新时代平等和谐性别气质观的主题。论文总体结构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框架及文献综述。第一章以男性气质为中心,围绕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经济政
西汉士人交往与文学呈现出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态势,对西汉士人交往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两汉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论文对西汉士人交往与文学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将之分为“西汉士人交往类型、特征及规律研究”“西汉士人交往对文学的影响研究”和“文学对西汉士人交往的影响研究”三个子问题,并逐一加以研究解决。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三章正文、结语。绪论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辨析概念、综述前人相关研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实质上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在随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增写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中。在党的十
工笔人物画当前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回溯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平面构成这一表现形式的融入使得工笔人物画发展有了新的模式和方向。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将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以及分割构成、重复构成等形式应用到作品中,并结合一定的程式法则,丰富充实工笔人物画的画面形式,为工笔人物画注入了新的灵魂与活力。本文把对平面构成的研究运用到《人间烟火》系列创作中来完善笔者的创作。第一部分,找出传统及当
构图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对于一幅作品而言至关重要,是对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进行合理排列,是画家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画家们为了能创作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作品,都在努力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而条屏式拼接形式是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常用到的一种画面形式,它多分为两条屏式、三条屏式、四条屏式,不同的拼接形式会使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