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狭义的肝癌是指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我们可将其划分成肝细胞癌、混合细胞癌以及胆管细胞癌三类。我国是原发性肝癌发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由于它早期症状不明显,癌细胞又增殖很快,所以肿瘤发展极为迅速,往往确诊时已届中晚期,死亡率很高。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定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科学家业已证明,在肝细胞癌中有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成为了癌基因,其中最主要的有突变型的p53、突变型p21、N-ras、C-myc、TGFα、c-Ets-2、EGFR、IGF-Ⅱ、IGF-Ⅱ变体、CSF-1受体、C-erb-2、CCND1、mdm2、MMP-2、ICAM-1等。不言而喻,检查这些癌基因的表达状态(即它们的活化程度),如基因芯片的检查,可以协助癌症的诊断。同样,若能抑制这些癌基因的表达,可以控制癌症的发展,这也正是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与方向之一。索拉菲尼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其疗效已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被研究和确认。它也是目前临床唯一获批的肝癌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有大量研究和试验证实其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显著地抑制作用来验证活体生物发光人肝癌细胞人源化小鼠模型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反映肝癌靶向药物在动物体内的疗效,从而进一步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现有小鼠肿瘤模型,通常无法实时监控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病理变化。实验时需要大量建模,每个时间点宰杀一批,通过病理切片等技术手段判断肿瘤变化。具有动物使用量多,成本高,无法观察到肿瘤细胞在全身的转移等缺点。本文通过建立荧光素酶过表达的人肝癌细胞系,将该细胞系移植入Nod scid IL2γ-/-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从而构建出人源化肝癌小鼠模型,利用荧光素酶代谢底物发光强度和细胞数量成正比的原理,评价索拉菲尼在小鼠体内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本论文把Luciferase和GFP报告基因导入pWPXLD慢病毒载体,并将慢病毒表达质粒和包装质粒转染293T细胞,制备出携带Luciferase和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用该病毒感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建立Luciferase和GFP过表达的肝癌细胞系。以流式细胞仪观察GFP发光效率作为筛选细胞的指标。通过向Nod scid IL2γ-/-小鼠脾脏注射不同剂量的(huh7)细胞,摸索优化建立原位人源化肝癌小鼠模型的最佳条件。在这一条件下,通过索拉菲尼的连续灌胃给药检测小鼠模型体内的人肝癌细胞究竟可否被药物所抑制。研究显示:经过五周的给药,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分析对比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发光值,证实了索拉菲尼在小鼠体内对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模型的构建为新型肝癌药物的临床前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对加快肝癌新型药物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