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平等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和考验,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贫困人口和收入不平等问题却一直找不到有效解决的途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但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和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实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目的,为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时提供了合理的决策依据,具有现实意义。本次研究阐述了我国产业发展,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2002年和2012年中国SAM(社会核算矩阵)乘数模型进行分析,将可以反映居民贫困与收入不平等的FGT指数(Foster-Greer-Thorbecke index)和泰尔指数(Theil index)引入SAM模型,计算出了居民的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贫困强度和收入不平等贡献度,并分析了产业发展对贫困与收入不平等的不同影响的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的贫困状况总体上呈现出农村贫困状况加剧,城镇地区贫困状况减轻的特点;(2)我国的居民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行业间收入差距且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3)2002年至2012年,中国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具有积极的减贫效应,但对于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不显著,甚至加剧了农村地区赤贫人口的贫困程度,同时不同产业的减贫效应差异明显。农业,金融业,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助于减少贫困;(4)2002年至2012年,中国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收入不平等,扩大了收入差距。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减少收入不平等有显著效应的5个产业为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5)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既可以减少贫困又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政府在制定基于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产业政策时,应优先发展这三个产业。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本次研究对我国总体贫困状况,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弥补了目前缺乏对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贫困特点的对比研究;(2)分析了不同产业对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产业对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产业协同减少贫困、收入不平等的具体建议,考虑了不同产业对贫困、收入不平等的双重减少作用,能够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政策视角;(3)将FGT指数与泰尔指数引入SAM乘数模型,构建了产业发展与减少贫困、收入不平等的定量分析框架,能够从宏观层面系统分析不同产业的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与贫困强度以及收入不平等贡献度,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单一变量与单一指标的不足,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反映不同产业,不同变量和指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