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文献综述与病历资料分析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包括中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认识及研究进展、西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研究进展。病历资料分析的主要内容如下: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全面解析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有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证治特点与学术思想,提炼出李教授临证经验中所蕴涵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有效总结与传承。资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经李振华教授诊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根据病案内容及病例采集系统制作结构化电子病历RAU的数据收集模板,整理并记录诊疗信息。共收集病例107例,利用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对医案数据进行规律性研究,其中对症状、证型及治法、方药等频次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关联规则、社会网络、非线性降维等方法对李教授治疗RAU的证治特点以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最后结合李教授对临证经验的讲解,详尽分析并阐述数据挖掘结果。结果:1证型、症状、治法、用药总体分布:纳入的107例患者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阴虚证、脾胃气虚证、胃火炽盛证。其中各证型还有兼证分布。如脾虚湿热的各个分证型中,湿热并重证出现较多,其次为热偏重证型。症状分布:临床症状共计98个,常见症状有痞满、失眠、便溏、便干、胃脘痛、溃疡疼痛、口干、嗳气、心烦急躁等。治法分布:共统计17中治法,其中出现较多的有清热、祛湿、疏肝、理气、滋阴、健脾、益气、和胃、凉血、温中。用药分布:纳入病例中共出现177味中药,常用药有黄连、生甘草、黄芩、柴胡、生地、生姜、太子参、白芍、清半夏、茯苓、丹皮、陈皮、大枣、枳实、炒白术、升麻、泽泻、炒栀子、麦冬、生白术等。2证—药(方)分布:不同证候对应的常用方剂不同,药物分布也不同,所反映的基本用方也不同。脾虚湿热证的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肝胃郁热证的常用方有柴胡桂枝汤、左金丸、金铃子散、一贯煎等,脾胃阴虚证常用方有增液汤,脾胃气虚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胃火炽盛常用方有清胃散、玉女煎。3症状—证候分布:临床症状指标依其相关度、贡献度与不同证候相对应,由此归纳出RAU不同的证候与症状之间的关联。痞满在脾虚湿热、肝胃郁热、脾胃阴虚中出现较多;便溏在脾虚湿热、肝郁脾虚、脾胃阴虚、心脾两虚中出现较多;便干在肝胃郁热、脾胃阴虚、胃火炽盛中出现较多。依此可推断出每个证型的常见症状,脾虚湿热证的常见症状有痞满、便溏、溃疡疼痛、反酸、烧心、口苦、胃部怕凉、畏寒、汗多、腹鸣、口粘、便粘。肝胃郁热证常见症状有痞满、失眠、便干、胃脘痛、暖气、心烦急躁、反酸、烧心、咽部异物感、胁胀、咽痛、胃脘灼热。脾胃阴虚证的常见症状有痞满、便干、口干、食少、排便费力、咽干。4症状—治法、用药分布:痞满对应的常见治法有清热、祛湿、理气、疏肝、滋阴、健脾、益气等。常用的药为黄连、黄芩、生甘草、太子参、生姜、白芍、柴胡、清半夏、陈皮、茯苓、生白术、枳实、大枣等。胃脘痛的常用治法是清热、疏肝、健脾、理气,常用药为白芍、黄连、生甘草、生姜、柴胡、百合、黄芩、乌药、生地、大枣。5关联强度较大的药物:大枣与生姜,黄芩与大枣,生姜与太子参,黄连与升麻,黄连与太子参,黄连与生甘草,黄连与黄芩,白芍与黄芩,生甘草与生姜,生甘草与太子参,黄芩与太子参,黄连、黄芩与生姜,黄芩、生甘草与生姜。结论:1数据挖掘的结果基本可以反映李振华教授治疗RAU的经验,RAU临床所见的证型相对较多,老师在临床辩证时注意整体辩证、擅抓主症、重视舌诊。常见的证型为脾虚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阴虚证。老师擅长应用经方如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治疗这些RAU,处方常用药味不多,应用灵活。2李教授认为RAU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功能失常与湿热、气滞、阴虚的形成有关。因此,在用药上也注意顾护脾胃,恢复脾胃的功能。3导师的处方用药力求寒热相合,动静相宜。补益中有灵动之药,使补而不滞;辛燥中有收敛滋补之药,以防耗气伤精;寒凉中有温热药,以顾护元气。处方既不动之过度,又不静之有余,从而达到动静阴阳平衡。4本研究体现了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客观性、有效性、潜在性、新颖性的特点,该技术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挖掘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中医药信息进行结构化、标准化,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名老中医的证治经验与学术思想,与传统跟师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