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分布和骨代谢因子释放情况,初步探索肠道菌群与骨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筛选防治骨质疏松的靶点菌;2.采用“补肾健脾活血”治则取穴,揭示电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初步探讨针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可能涉及的肠道菌群与骨代谢的情况,以此明确针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新靶点。3.取动物实验,验证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电针通过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肠道菌群数量与分布的差异,促进骨折愈合,为临床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1.1绝经骨质疏松患者肠道菌落分布及骨代谢因子表达情况:通过招募广告,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选取年龄>49岁以上,且判断为绝经后的妇女,其中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2017年》明确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5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组10例,直接进行相关检测。研究因素:①Elisa检测血清中的骨转换指标PINP和β-CTX;②取粪便微生物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各组肠道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物种差异情况;③Elisa检测血清中的TNF-α、IFN-γ、IL-1 β及RANKL等;④统计分析比较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与绝经非骨质疏松症患者两者间有显著差异的血清骨代谢因子和肠道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物种差异情况。1.2针灸对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和肠道菌落的调节作用:参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选取上述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符合肾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腰背及周身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弦。共45例,按照治疗意愿分为3组,分为:基础治疗组18例、中药治疗组12例、电针组15例。3组每组给予相应的治疗6周。分别于第2周、第6周检测如下指标:①记录患者的VAS评分;②Elisa检测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指标PINP和β-CTX等;③肠道菌群检查:新鲜粪便进行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测序,分析各组肠道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物种差异情况。④炎性因子检测: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的TNF-α、IFN-γ、IL-1 β及RANKL等。⑤统计分析电针处理后有差异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中的骨代谢性因子。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雌性SD大鼠,体质量(250-300)g,共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电针组,每组5只。模型组的建立:通过卵巢摘除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常规喂养8周后进一步建立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每组给予相应治疗6周。研究指标:①治疗6周后ELisa测骨转换指标PINP和β-CTX等;②取各组治疗6周后新鲜粪便进行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测序,分析各组菌落的相对丰度和肠道菌落物种的差异情况;③治疗6周后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的TNF-α、IFN-γ、IL-1 β及RANKL等;④取各组骨组织进行荧光免疫组化、Western-blot等检测OPG和OPN等表达;⑤统计分析电针具有显著差异的肠道菌群、骨代谢性因子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1.1与绝经非骨质疏松症患者比较,骨代谢性因子β-CTX、RANKL、IFN-γ和TNF-α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 β和PINP水平,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16S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基于Shannon、Ace Simpson和Chaos指数,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的患者较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差异的肠道细菌的物种主要集中在拟杆菌门、脱硫弧菌门、同力菌门及其下级的肠道菌群,而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肠道的克里斯藤森菌目和norankfnoranko梭菌UCG-014属等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治疗2周后,与入组时比较,电针组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三组的骨代谢性因子PINP和IL-1 β,经2周治疗后,均有明显增加,TNF-α水平则下降(P<0.05);电针组、中药治疗组的β-CTX、RANKL和IFN-γ水平,在治疗2周后下降(P<0.05),而与同时段的对照组比较,仅有电针组在2周时的β-CTX、RANKL和IFN-γ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肠道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基于Shannon、Ace和Chao指数,电针组在治疗2周时肠道微生物物种的相对丰度最显著(P<0.05),肠道的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比例变化,柔嫩梭菌属、克里斯滕森菌科等有益菌属丰度增多。2.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中药治疗组的骨代谢因子β-CTX、RANKL和IFN-γ水平均为降低,PINP水平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股骨组织的OPG和OPN蛋白表达方面,Western-blot和荧光免疫组化均显示电针组和中药治疗组的蛋白表达量增加。根据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基于Sobs指数,与其余三组比较,电针组的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相对丰度物明显显著差异(P<0.05),但在LDA-score分析结果,电针组的差异显著的肠道微生物主要集中在双岐杆菌属和柔嫩梭菌等益生菌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PINP水平下降,β-CTX、RANKL、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肠道菌群的物种相对丰度和多样性降低,主要集中于拟杆菌门、脱硫弧菌门及其同力菌门丰度下降,克里斯藤森菌目和norankfnoranko梭菌UCG-014属等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2.电针治疗的早期能减轻绝经后骨质疏松性疼痛,下调RANKL和IFN-γ等骨骨免疫因子水平,并减低β-CTX分泌水平,上调肠道菌群的物种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通过改变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物种的比例,增加柔嫩梭菌属、克里斯滕森菌科等有益菌的丰度。3.电针能上调模型大鼠血清的PINP水平,降低β-CTX、RANKL和IFN-γ的含量,增加损伤股骨组织的OPG和OPN的蛋白表达量,从而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即使没有上调物种的相对丰度,但增加了双岐杆菌属和柔嫩梭菌属等益生菌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