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医腹诊源远流长,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就存有大量有关腹诊的条文,《伤寒论》中有关腹诊的条文145条,《金匮要略》中有关腹诊的条文132条。汉方医大约在十六世纪以后开始把腹诊运用于临床,吉益东洞先生早在十八世纪就提出“腹为生命之本,百病皆根于此,故诊病必须诊腹”。足以证明腹诊的重要性。本文整理归纳有关中医腹诊和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有关文献资料,比较中医腹诊与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异同,使腹诊能够更好的指导处方用药、针灸选穴等临床运用。
研究方法:搜集中医经典古籍、汉方医经典医籍和现代文献中关于中医腹诊、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相关资料,深刻理解中医腹诊和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源流、内容和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分析。
研究结论:
1.比较研究中医腹诊与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历史源流和发展背景,发现汉方医伤寒派腹诊源于中医腹诊,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形成是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传到日本之后,汉方医结合自身的情况,发展成异于中医腹诊的学术体系。
2.中医腹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于临床实践,本文深刻探讨了中医腹诊与藏象理论、经络理论、气血精津液理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汉方医伤寒派腹诊是以气血水理论为基础,以辨别气、血、水毒为关键,以祛除气、血、水毒为目的,临床实践重视“方证相对”。由此可知,中医腹诊与伤寒派腹诊基本原理的不同及内容的差异。
3.通过整理归纳中医腹诊与伤寒派腹诊的胸腹部分区和手法,中医腹诊胸腹部分区内容比较丰富,分区的方法也比较多样,而伤寒派腹诊的胸腹部分区比较单一。对于腹诊手法,伤寒派腹诊在中医的腹诊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增加了诊察胃部振水音,诊察正中芯等内容。
4.中医是把腹诊当作中医诊断的一部分,中医腹诊在临床运用上始终坚持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上通过腹诊这种诊法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病位,审察病机,判断病性,推测预后。中医一般不仅凭腹证处方用药,而是结合脉象、舌象等全身情况进行论治。汉方医伤寒派腹诊重视“方证相应”,汉方医伤寒派医家认为治疗疾病“方证”与“病证”是一一对应的。病人有什么症状,医生就选用病证相似或相同的方药治之。如腹证为胸胁苦满时,常用柴胡类方治疗。汉方医伤寒派腹诊丰富了中医腹诊的内容,创新发展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腹诊,中医应该借鉴和学习汉方医伤寒派腹诊,以提高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搜集中医经典古籍、汉方医经典医籍和现代文献中关于中医腹诊、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相关资料,深刻理解中医腹诊和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源流、内容和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分析。
研究结论:
1.比较研究中医腹诊与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历史源流和发展背景,发现汉方医伤寒派腹诊源于中医腹诊,汉方医伤寒派腹诊的形成是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传到日本之后,汉方医结合自身的情况,发展成异于中医腹诊的学术体系。
2.中医腹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于临床实践,本文深刻探讨了中医腹诊与藏象理论、经络理论、气血精津液理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汉方医伤寒派腹诊是以气血水理论为基础,以辨别气、血、水毒为关键,以祛除气、血、水毒为目的,临床实践重视“方证相对”。由此可知,中医腹诊与伤寒派腹诊基本原理的不同及内容的差异。
3.通过整理归纳中医腹诊与伤寒派腹诊的胸腹部分区和手法,中医腹诊胸腹部分区内容比较丰富,分区的方法也比较多样,而伤寒派腹诊的胸腹部分区比较单一。对于腹诊手法,伤寒派腹诊在中医的腹诊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增加了诊察胃部振水音,诊察正中芯等内容。
4.中医是把腹诊当作中医诊断的一部分,中医腹诊在临床运用上始终坚持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上通过腹诊这种诊法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病位,审察病机,判断病性,推测预后。中医一般不仅凭腹证处方用药,而是结合脉象、舌象等全身情况进行论治。汉方医伤寒派腹诊重视“方证相应”,汉方医伤寒派医家认为治疗疾病“方证”与“病证”是一一对应的。病人有什么症状,医生就选用病证相似或相同的方药治之。如腹证为胸胁苦满时,常用柴胡类方治疗。汉方医伤寒派腹诊丰富了中医腹诊的内容,创新发展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腹诊,中医应该借鉴和学习汉方医伤寒派腹诊,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