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溯中国当代军旅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几起几伏,直接关乎整个军旅文学的命运。它以黄钟大吕般的声响振兴着军旅文学,撼动着中国文坛。九十年代以来的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大有掀起中国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之势。从数量上讲,军旅题材长篇小说一部接一部地浮出水面,而且后劲十足,数目不断攀升;从质量上讲,突破了传统成规的束缚,在文学观念、艺术手法、思想意蕴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长篇小说创作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总能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点,在创新中继承旧的传统,并不断地突破樊篱而前行。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或是创作原则,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以来的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始末。我们欣喜地看到,《突出重围》、《亮剑》、《历史的天空》、《我是太阳》、《英雄无语》、《我在天堂等你》、《楚河汉界》、《兵谣》、《狼牙》等多部长篇小说在当代文坛屡创佳绩。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创作,有回归英雄传奇的趋势,又开辟出很多条新路。这些创新的文学生长点主要表现于:在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宽容的背景下,现实主义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象上有了新的拓进;军旅长篇小说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的传统上有了一些现代性的转变,同时又有创新,善于打破传统结构模式成规,在新颖的叙事结构选取上彰显了现代性;同时,作家对战争的反观更为深刻和人性化,传统的英雄话语被颠覆和重建。在军旅文学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年作家的创作转入成熟期,一批年轻的军旅文学作家正在崛起。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焕发了夺目的光彩。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显示了军旅题材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更给军旅文学贯注了勃勃生机和逼人锐气,这些都是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的。然而肯定创新之余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九十年代以来的军旅长篇小说诞生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不可能产生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形象。他们丰富了当代军旅文学的人物画廊,更为军旅文学作家探求了一条视野开阔的塑造人物的创新之路。在过往的小说文本里,人物形象开始重复和类型化,和平年代的军人形象基本没有太大差别,在家庭出身、治军理想、人生历炼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类型化问题。在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人物性格模式化,没有呈现一定层次的变化性和丰富性。叙事结构在部分长篇小说创作中得到重视,出现了一些适应主题内容要求的结构形式的新变,大大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含量。然而大部分军旅长篇小说仍采用传统的“革命胜利大团圆”的结构模式,严重束缚了主题的拓展和内容的创新,也制约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存在着主题观念大于艺术形象的问题。传统结构模式对提升小说的艺术性产生一定影响。深入分析以上问题发现,现实主义本身的二律悖反,是造成创新后问题的根源。说到底,是如何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在这一点上,既有社会文化变革所不可抗拒的动因,又有军旅长篇小说创作本身的原因,还涉及到作家的创作心态。这部分阐述是对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创新及其问题的深层探因。本文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核心,对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的创新点及其问题展开讨论:一、现实主义创作的拓进;二、叙事结构的现代性转变;三、创新后的问题探因。主要从题材内容、艺术形象、叙事结构和问题成因的角度分析。论文的写作方法上,汲取了现实主义理论、叙事学结构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及大众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对不同风格的作品采取了不同的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希望借助这些理论和研究的合力,对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的创新点及其问题做一番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