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尖吻蝮蛇咬伤的临床特点。2.分析尖吻蝮蛇咬伤所致肢体组织溃疡的危险因素,同时探讨所致溃疡的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蛇伤中毒科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治的84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4例患者蛇伤中毒科住院期间按经过统一的常规化系统治疗并评估患肢及伤口溃疡坏死情况,分成两大组:非溃疡组和溃疡组。两组均按照尖吻蝮蛇标准治疗方案,使用足量血清,积极抗过敏、抗炎、消肿、利尿、护肝、伤口换药等对症处理。将84例患者按照可能影响伤口溃疡情况的因素再细分:(1)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及女性组;(2)按年龄分为年龄≥60岁组与年龄<60岁组;(3)按尖吻蝮蛇咬伤后来院就诊时间分组,分为<8h组、≥8h组;(4)按咬伤部位分为上肢组、下肢组;(5)按入院前患者是否结扎分为非结扎组及结扎组;(6)按咬伤后是否行伤口切开分为切开组与非切开组;(7)按肢体肿胀程度分为轻度肿胀组、中重度肿胀组;(8)因危重型病例较少,按第四届国际蛇伤大会制定的蛇伤临床病情分型中西医评分标准法分为病情程度轻型组、重危型组。尖吻蝮蛇咬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完整,将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汇总输入Excel。资料收集汇总后建立完整的SPSS数据库,应用IBM 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84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中非老年患者为43例(51.2%),男性患者71例(84.5%),咬伤后8小时内就诊人数46例(54.8%),重危型的病例数59例(79.2%),咬伤下肢的患者49例(58.3%),患者咬伤后行院前结扎者的人数36例(42.9%),咬伤后行切开者人数34例(40.5%),无溃疡患者33例(39.2%),肢体轻度肿胀患者44例(52.4%);尖吻蝮蛇咬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及全身性症状,严重者可致死;尖吻蝮蛇咬伤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常规治疗前后的PLT、RBC、NEU、PT、INR、PT%、APTT、TT、FIB、IBIL、CREA、CRP、LACT、D-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吻蝮蛇咬伤后重危型患者的血清使用剂量及入院时检验结果中的PLT、WBC、PT、APTT、TT、FIB、BUN、MB、D-D均与轻型组不同,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组使用血清剂量及入院时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中PLT、HB、WBC、HCT、MB、LACT与非溃疡组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吻蝮蛇咬伤后肿胀程度呈轻度的血清使用剂量及入院时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中PLT、WBC、NEU、PT、TT、FIB、CREA、CRP与中重度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吻蝮蛇咬伤后行院前结扎的临床病情评分、肿胀评分、溃疡评分及入院时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中PLT、APTT、LACT与未行结扎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吻蝮蛇咬伤后行切开治疗组的病情评分、肿胀评分、溃疡评分、血清使用剂量及入院后实验室检验结果的HB、HCT、CRP与未行切开者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吻蝮蛇咬伤后8小时内就诊的患者病情评分、肿胀评分、溃疡评分及入院后实验室检验结果的HB、WBC、CREA、CRP、LACT与就诊时间大于或等于8小时患者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溃疡为因变量,将影响溃疡率的相关因素(咬伤后就诊时间、院前是否结扎、是否行伤口切开、中毒病情分型、肿胀程度、血清使用剂量、入院后初次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的PLT、HB、WBC、HCT、MB、LACT)作为自变量行逐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影响患肢溃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就诊时间、院前是否结扎、是否伤口切开、血清使用剂量。结论:1.尖吻蝮蛇咬伤患者血小板计数急剧减少,凝血功能指标迅速出现异常,是用于指导抗蛇毒血清使用或衡量血清用量不足的观察指标。2.就诊时间延误及院前结扎不当导致尖吻蝮蛇咬伤后肢体溃疡的发生,是肢体溃疡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合理的伤口切开可以改善伤口溃疡坏死预后,是肢体溃疡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