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双氢氧化物高效递送dsNlHex4系统的构建及其毒理学效应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NA干扰被广泛应用于功能基因和功能基因组研究。RNAi靶向抑制有害生物相关蛋白的翻译、合成及创制RNAi农药用于有害生物防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高效递送靶标dsRNA方法的缺乏,极大的限制了RNAi农药创制与应用。基于此,本研究拟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LDH)纳米材料为dsRNA递送载体,以NlHex4为模式基因,分别以体外转录合成与大肠杆菌HT115表达两种方式获得dsRNA,制备LDH-dsNlHex4,以水稻褐飞虱为靶标害虫,评价LDH-dsNlHex4的生物活性,揭示LDH-dsRNA的浓度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探究LDH-dsRNA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非水共沉淀法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粒子,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X射线衍射等进行表征,结果显示LDH横向尺寸约为80nm,粒径大小均一(PDI:0.21)、为规则的六边形层状结构,Zeta电位为40mV。
  2.通过体外合成和大肠杆菌HT115表达dsR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dsRNA与LDH负载比为1︰4(w/w)。
  3.饲喂体外合成dsRNA的褐飞虱RNAi结果表明,饲喂不同浓度的dsNlHex4后的褐飞虱死亡率相较对照组(Control、L4440、LDH、dsGFP)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褐飞虱的死亡率随dsNlHex4浓度增加而提高。同时LDH-dsNlHex4处理组与同一浓度的dsNlHex4相比,褐飞虱的死亡率显著提高。四天后各处理组的死亡率达到最高值,dsNlHex4浓度为1000ng/μL时,饲喂LDH-dsNlHex4的褐飞虱死亡率(80%)是dsNlHex4处理组死亡率(40%)的两倍。
  4.饲喂大肠杆菌HT115表达dsRNA进行褐飞虱RNAi结果表明,褐飞虱的死亡率随dsNlHex4浓度的提高而相应增加且呈现时间依赖型。同时,纳米载体LDH可以显著增加各浓度dsNlHex4处理组褐飞虱的死亡率。
  5.采用水稻浸根法传导dsRNA进行褐飞虱RNAi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用LDH-dsNlHex4处理的水稻4天后,死亡率为60%,显著高于dsNlHex4处理组死亡率(40%)和其它对照组死亡率(<10%)。
  6.qRT-PCR结果表明,三种RNAi方法均可诱导褐飞虱体内靶基因的沉默。褐飞虱取食dsNlHex4/LDH-dsNlHex4后,虫体相较对照组均表现出体型小、腹部皱缩、表皮未开裂而导致死亡。
其他文献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不仅会导致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还会对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CO2浓度(当前对照CO2浓度380μL/L本世纪中叶CO2浓度550μL/L和本世纪末CO2浓度750μL/L),以棉铃虫体内提取和培养的高产纤维素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切入点,研究在不同CO2浓度下枯草芽孢杆菌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CO2浓度下棉铃虫肠道产酶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模式真菌。稻瘟菌通过形成功能性的附着胞穿透寄主表皮,进入寄主细胞进行侵染,因此功能性附着胞的形成对于其成功侵染至关重要。在稻瘟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分生孢子中储存的脂滴(lipid droplet)将会被利用,其中三酰甘油将被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脂肪酸最终降解为乙酰辅酶A用于黑色素等的合成,甘油和黑色素层帮助附着胞形成膨压,进而穿透寄主。但是,真菌中脂滴是如何被有效利用的,其调
生殖滞育是许多昆虫躲避不利环境维持种群繁衍的环境适应策略,研究生殖滞育调控机制对于开发基于发育调控的天敌繁殖策略和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雌虫滞育特征明显,生殖滞育的内源调控机制研究主要在雌虫中开展,然而关于雄虫的生殖滞育特征、生理学和分子调控机制鲜有报道,昆虫雌雄虫之间是否存在保守的生殖滞育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异色瓢虫雄成虫为材料,对其滞育生理特征及内源调控机制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滞育与非滞育异色瓢虫雄成虫的内生殖器官形态差异
  比较滞育和非滞育异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可检测和运载气味分子,在气味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和选择运输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如果探明OBPs的功能及与气味分子的结合机制,则可为通过测定OBPs与配基结合能力进而筛选对昆虫可能具有行为活性的物质奠定基础。为此,本学位论文以林业重要害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已构建的松褐天牛转录组的基础上,分析了其OBPs基因MaltOBP1和MaltOBP18的表达特性;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和圆
植物生防内生真菌可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和营养物质、产生具有拮抗活性的代谢产物、诱导寄主产生系统抗性等方式来抵御病原菌的危害。所在实验室前期从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专利帚枝霉属内生真菌SarocladiumbrachiariaeHND5菌株,该新菌株可产生挥发性抗菌物质,对多种热作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HND5菌株基因组中存在激发子蛋白编码基因SbES。本研究以HND5菌株SbES基因编码的激发子蛋白SbES及其挥发性抗菌物质为对象,
水芹叶象甲Hyperasp.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叶象甲属Hypera,是水芹上重要的食叶蛀茎害虫。幼虫和成虫均嗜食为害水芹茎叶,造成水芹减产,严重时会毁灭整片水芹田。国内目前尚未对水芹叶象甲的生殖系统及繁殖特性进行相关报道和研究,本论文对该虫的生殖系统构造、生殖相关行为(求偶、交配和产卵)的特性和节律、产卵选择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该虫的生殖系统构造及繁殖特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殖系统打下基础,为利用其繁殖特性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炭疽病是近些年在南方梨产区导致异常早期落叶的主要诱因,不仅造成当年减产且影响到翌年的生长,严重威胁梨产业的发展。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梨炭疽病主要由刺盘孢(Colletotrichum)所致。本研究主要开展梨松针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ioriniae)致病力的分化分析及砂梨对该病的室内抗性测定,为深入研究松针刺盘孢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为筛选和应用抗炭疽病的梨品种提供依据。取得结果如下:
  1.松针刺盘孢致病力室内快速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松针刺盘孢CFi-94菌株的菌丝块和分生孢子悬
柑橘黑点病(Citrus melanose)是由柑橘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citr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柑橘产区逐年加重。关于黑点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的发生、流行和防治,而三峡库区晚熟脐橙生长周期长,冬季在树上挂果越冬,3月下旬果实成熟,4月份大量上市。为了探究果实黑点病在冬季的发生动态,为伦晚脐橙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本研究选取了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郭家坝村两个果园在12月果实着色期至次年4月果实成熟期对黑点病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同时对病害的初侵染来源以及病原菌的寄主范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由茄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真菌病毒(Mycovirus)是一类可以在真菌中复制和增殖的病毒,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广泛存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单菌株被多种真菌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本研究以携带19个病毒的茄丝核菌菌株HG81为研究材料,开展了分析菌株HG81携带的病毒稳定性,菌株HG81接纳其它病毒的能力,及该菌株中携带的病毒水平传播能力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明确了菌株HG81中病毒能
黑斑病是我国梨主产区的重要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梨叶片和果实,造成大量早期落叶和烂果。而其病原种类缺乏系统鉴定,仅参考日本研究结果被认为系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所致。本研究从我国不同梨产区采集显现黑斑病典型症状的梨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旨在明确我国梨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其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梨主产区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梨黑斑病发生状况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梨产区尤其是南方省份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梨幼叶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