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数目最多、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非常困难。究其原因,非洲经济停滞和困难不外乎有以下三种:外部因素,即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非洲贸易条件的恶化等等;结构因素,对外部经济高度的依赖,仅依靠一、两种农作物生产和出口的单一经营活动,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政策失误,独立后非洲各国制定的经济政策失误导致了高膨胀、低储蓄、低投资和财政失衡。经济政策的制定合适与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射出曾经的对与错。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再走弯路。因此,本文拟对非洲国家1的经济政策做一些分析,并对非洲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所谓经济政策是指经济政策主体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政策手段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方针。经济政策主体、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是构成经济政策的三个基本要素。归根结底,经济政策的运行不外乎通过两种机制:政府和市场。究竟哪种方式起决定作用取决于政策主体的政策倾向和选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非洲国家在不同时期奉行的经济政策分为两类,即以政府干预为主的经济政策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 在内、外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例如,独立后非洲各国国情的客观需要、苏联庞大的国有经济和中央计划模式的影响、发展经济学家理论的影响、市场失灵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的影响等因素,非洲国家独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时普遍以政府作为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在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中,政府将大笔资金用于兴建基础设施、公共部门和各类补贴;干预信贷资金规模、配置及规定较低的利率;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实行广泛的国有化;对主导产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等等,无不体现政府作为主要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这种经济政策模式对刚独立后的非洲各国来讲有一定的必要性,而且政策执行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非洲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政府的过度干预扭曲了市场机制,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和浪费,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洲各国经济普遍陷入困境,出现了所谓的“债务危机”、“对外贸易危机”和“农业危机”。 当然,非洲经济陷入困境是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所幸地是,非洲各国政府也意识到了经济政策的失误,加上国际金融机构的压力和推动及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调整,其标志便是80年代开始执行“结构调整方案”。虽然有些国家未进行结构调整,但政府逐渐退出经济领域,转而实行市场调节。各国政府在财政金融政策、贸易政策、价格政策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开始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的作用。虽然政策调整过程中有一些新问题出现,但从总体上讲,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促进了生产要素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最优的配置,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并逐步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政策调整利大于弊。然而,政策调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价格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以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但在非洲,完全不存在这样一个完善和规范的市场。而且,各国政府还不肯放弃对经济的管制实现充分的市场化,经济政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非常有限。 由此可见,非洲各国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将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同时还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由政府作出某种制度性安排以弥补市场失灵和不足,真正做到“两只手并用”。 论文共分为3章,第一章介绍非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以政府干预为主的经济政策,第一节介绍以政府干预为主的经济政策内容,第二节分析这种政策模式形成的原因,第三节对政策的执行结果和利弊得失进行评价。第二章介绍80年代初非洲开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第一节分析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必然性,第二节介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内容,第三节分析评价政策执行效果和局限性。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指出非洲经济政策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并辅之以适度的政府干预和调节,最后简单回顾了经济学家对政府经济职能认识的发展历程。 系统深入地研究非洲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一个深刻系统地了解,对非洲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合理的预期;理论意义,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或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经济理论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