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矮身材儿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矮身材儿童的年龄、性别、病因的构成情况,了解矮身材儿童骨龄与实际年龄差距的总体特点,初步探讨儿童矮身材的相关中医辨证要素、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收住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3-14岁主诊断为矮身材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儿童,对其做回顾性临床分析。所有矮身材儿童均需完善生长发育系列检查,对其采集一般基础信息、中医证素信息,结合证素特点及临床实际并参照多个儿童体质量表对体质类型进行归纳;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临床采集的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63例矮身材儿童,其中男37例(58.73%),女26例(41.27%),男女比例为1.42:1。经卡方检验得出P>0.05,性别没有统计学差异,经秩和检验得出P>0.05,年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在63例矮身材儿童中,特发性身材矮小处于首位,约占50.79%,生长激素缺乏位于第二位,约占33.33%;其次病因为小于胎龄儿占7.94%,垂体病变占6.35%,性早熟占1.59%。3、矮身材男童平均骨龄为6.32±2.893岁,女童平均骨龄为5.37±2.251岁,△BA在-1以下的共有38例,约占总人数的60.32%,△BA以-1~1范围内的有24例,约占38.09%,△BA在1岁以上者有1例,占1.59%。4、儿童矮身材涉及的病位证素共9个,分别是:脾(38.2%)、胃(19.1%)、肾(12.36%)、肺(10.11%)、肝(6.74%)、脑(5.62%)、心(4.5%)、胆(2.25%)、小肠(1.12%)。涉及的病性证素共有10个,分别是:气虚(32.2%)、湿(11.86%)、阴虚(6%)、血虚(5%)、火[热](5%)、津亏(5%)、气滞(4%)、食积(4%)、阳虚(3%)、血瘀(1%)。5、体质类型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脾不足(25.53%)、平和质(17.02%)、特禀质(12.77%)、肾不足(9.57%)、肺不足(9.57%)、湿性质(7.45%)、阴虚质(6.38%)、胃强脾弱质(5.32%)、气郁质(4.26%)、心肝有余质(1.06%)、血瘀质(1.06%)。6、肺不足质的年龄段构成比间经非参数卡方检验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和质及肾不足的性别构成比间经非参数卡方检验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特禀质、肾不足及湿性质的病因构成比间经非参数卡方检验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和质的骨龄分布构成比间经非参数卡方检验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剩余各类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矮身材的发生不存在性别及年龄的差异。2.矮身材儿童的病因分类中,最常见的是特发性矮身材及生长激素缺乏症。3.无论男童、女童,矮身材儿童平均骨龄小于平均实际年龄,骨龄落后者占60.32%,骨龄正常者约38.09%。4.矮身材的形成主要与脾胃、肾、肺联系最为紧密,最常见的病性因素为气虚、湿及阴虚。5.矮身材儿童体质类型主要为属于偏颇质的脾不足质,平和质及特禀质次之。在余下偏颇质中,前几位分别是肾不足质、肺不足质>湿性质>阴虚质,与中医证素分布具有一致性。6.矮身材儿童中,肺不足体质者3-6岁组多于7-14岁组;平和质男性多于女性,肾不足质女性多于男性;特禀质的GHD儿童多于ISS等其他病因类型儿童,肾不足质及湿性质中以除开GHD、ISS的其他病因类型儿童最多;平和质中骨龄正常儿童多于骨龄落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