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晚期至帝国早期罗马贵族妇女教育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教育是罗马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罗马社会进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罗马社会的发展程度。贵族女性作为罗马女性阶层中最尊贵人群,拥有各类特权,可以享受来自于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其受教育程度自然可以代表女性教育的最高水准。共和晚期至帝国早期,是罗马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罗马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阶段,罗马社会发生巨大改变,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迅速发展,为女性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此契机之下,女性抓住机遇,开始广泛接受教育,贵族女性教育由此走向蓬勃发展。首先,贵族女性接受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作为男权统治的罗马,女性饱受压迫,政治权,经济权以及其他权利都无法保障,不具备主动接受教育的条件。进入共和末期以后,这种状况发生改变,女性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开始提升,为她们主动接受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社会基础。贵族女性得以接受良好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阶级属性,作为贵族阶级,比其他阶级女性获取的教育资源更多,这也是贵族女性大多受教育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其次,贵族女性接受教育的途径很多,不同途径之下所获得的知识也各不相同。家庭教育是女性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婚前和婚后教育,分别由父母和丈夫提供,主要教授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高级知识。私人教师则是一个重要来源,家庭教师为女性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授的大多都是文法、修辞等知识。宴会、剧场等社会教育使女性接受教育的渠道大大拓宽,使得她们接受教育途径更加多元化。最后,贵族女性接受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以及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是女性接受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主要内容,罗马女性教育的发展无法脱离罗马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罗马的传统价值观要求女性具备较好道德修养,因此对女性的道德教育分外看重。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内容则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包含诗歌、散文、哲学等内容,艺术教育则有唱歌、跳舞等内容,可以看出其教育内容是比较全面的。罗马贵族女性的教育在古代地中海地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罗马作为古代文明的典范,在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和可借鉴经验。
其他文献
201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份使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实现了编写体例的创新,融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内容框架上也与旧教科书大为不同。有着“国家意志,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润物无声”“通史体例,点线面结合”以及“语言严谨凝练,学术性高”的特点,由此也使历史教师面临着史料难理解、内容多碎难、重点不突出和趣味性不足的施教困境。课堂导入作为重要教学环节,必然承担着解决施教困境、提升历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在与职业的互动中形成的对个人角色、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积极感受和归属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一部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在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教育领域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高中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很少涉及关键事件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英语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历的关键事件作为影响教师身份建构的因素
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诞生之后与教育学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学科,其诞生之日起就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育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将教育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可以适应当前历史学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涌现出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通过教育传播理论来
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热议话题。而当前新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和“选科制”的盛行,则对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增添了新的内涵。基于对原有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对高中一线历史老师的深入访谈,力求为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访谈可知,所谓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指的是——在整个高中学段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在一个融
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历史教师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在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与方式,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对历史教材的作用、地位、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找到教科书内容与课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地调整、补充与开发的能力。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到来、统编高
赵翼作为清代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和诗人,学界对其史学思想和文献的研究颇具规模,其中又以《廿二史札记》的部分较为充分,而对《陔余丛考》这部四十三卷的学术札记则略显不足。《陔余丛考》作为赵翼的学术札记,其自身的价值在于风俗考论、史书编纂以及其他较为琐碎的考证,这些内容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其对赵翼学术史研究的价值而言,可与《廿二史札记》的对比中显见赵翼的学术路径转向。《陔余丛考》风俗考论的部分主要包括
“尊孔崇儒”思潮是民国初年历时较久、影响较为深远的一股社会思潮。其兴衰历程与时局变动、思想观念递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言之,清末民初,科举制的废止与封建帝制的崩溃使儒家思想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在此语境下,为维护孔子儒学的正统地位,旧绅、学界的一些人士纷纷成立尊孔社团,提出尊孔崇圣、重新读经等要求,尊孔思潮逐渐兴起。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特别是袁氏当国之际,当政者出于个人文化偏好和基于巩固自身
近年来兴起的任务型教学法受到广大二语研究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任务对二语产出的影响更是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二语教学领域,已有不少国内外语言学家围绕着“任务复杂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任务复杂度对二语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而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关注不够,且写作的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所以任务复杂度与二语写作产出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关于任务复杂度对二语产出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具有较大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因其独特的战略位置,成为国共双方进行军事交锋、阵前博弈的主战场。山东根据地作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共实施战略反攻的发起地以及国共双方主力部队进行战略决战的策源地,交战极为频繁,中共在兵员、物资方面皆损失、消耗巨大,兵力补充尤为重要。然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从山东抽调大批主力部队驰援东北战场,使得山东地区作战部队数量锐减,加之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久经日伪摧残,其青
元认知策略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虽涉及英语教学,但有关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甚少。另外,将元认知策略与写作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相对来说较为缺乏。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开辟新的写作教学路径,本研究将元认知策略与体裁分析教学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探讨这种写作训练对学生写作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基于体裁分析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复杂性有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