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阳盆地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地带,在历史上曾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
两周时期政治格局变动剧烈,相应地文化交流也较为频繁。南阳盆地作为当时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这一时期文化也产生重大变迁。
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经营南土,在南阳盆地分封了一大批与周王朝有同盟关系且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诸侯国和古老方国。这些国族在政治上是周王朝的盟友,其文化在主体上也是姬周文化。同时由于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文化也自然会带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在南阳盆地发掘的西周至春秋早期的国族墓葬及出土器物的形制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因素,也反映了这一特征。
春秋早期以后,兴起于江汉之间的楚国开始兼并南阳盆地其它国族。经楚武、文王二世,南阳盆地主要国族或被兼并或沦为楚之附庸。在这一过程中,楚文化也在南阳盆地发展成长,并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并逐渐发展成为自成一体的楚文化体系。此后随着楚国在南阳盆地经营日久,这里也成为了楚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同时原有的国族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留存了下来。目前已发掘的南阳盆地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的遗存主要是楚墓及楚遗址,这些遗存与同时期其它地区的楚遗存相比,其所包涵的中原文化因素成为其区域特征之一,但在一些遗址中也间或发现一些原国族的文化遗存,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南阳盆地的文化特征。
战国中期,楚国经历了丹阳、蓝田之役的惨败,政治势力开始逐渐从南阳盆地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秦国的统治。随着楚国势力的退出,楚文化在南阳盆地的主导地位也逐渐丧失,并与进入的秦文化交流融合。目前南阳盆地发掘的战国晚期的墓葬主要是秦墓和少量的楚遗民墓,也反映了这一特征。
两周时期南阳盆地的文化交流融合为以后的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统一的文化基础,其影响甚至到两汉时期。
由此看来南阳盆地两周时期文化变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交流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涉及到两周时期南阳盆地文化交流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很多,但大多数著作仅对其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或者是选取其中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虽然详尽,但未免缺乏整体感和时空的连续性。而近年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新发现了一批两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为进一步研究南阳盆地两周时期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拟借助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总结两周时期南阳盆地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探究各国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相互交流碰撞整合为一体的历史进程,较为全面地、动态地复原两周时期南阳盆地的文化交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