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双重转型,流动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家庭式流动比例也日益增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城市适应日益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以往文献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城市适应的研究多遵循“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展开,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及教育在流入地也有一定的保障。为了探讨在新型政策背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他人接纳的感知以及当前城市适应的现状,本研究引入“他人接纳感”这一在国内研究较少的概念,依托社会认同理论、文化适应理论,从积极发展观的视角来来探究社会认同、他人接纳感与城市适应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相关回归等方法,对杭州四个区四所公办中小学的542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讨了他人接纳感的内在结构和维度特征,编制他人接纳感问卷。第二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社会认同(分类意识、农村情感归属、城市情感归属)、他人接纳感(学校接纳感、社会接纳感、同伴接纳感)与城市适应(以兴奋与好奇、抗拒与震惊、探索与顺应、融入与整合四阶段为指标)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结果:(1)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一个3因子(学校接纳感、社会接纳感、同伴接纳感)的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度模型拟合良好,χ2=206.49, df=87, CFI=0.89, GFI=0.88, AGFI=0.83, RMSEA=0.08,信度测验表明问卷信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2)分类意识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在年级、在杭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城市情感归属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而性别、在杭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农村情感在性别、年级、在杭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他人接纳感在性别、年级、在杭时间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在户籍上无显著性差异。兴奋与好奇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在杭时间上无显著差异;抗拒与震惊在年级、在杭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探索与顺应在性别、年级、在杭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融入与整合在年级、在杭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3)在相关与回归的分析方面,分类意识对他人接纳感有显著负预测作用;城市情感对他人接纳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他人接纳感对兴奋与好奇、探索与顺应、融入与整合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抗拒与震惊有负向预测作用.分类意识对抗拒与震惊阶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对融入与整合阶段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农村情感归属对兴奋好奇阶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城市情感归属对探索与顺应、融入与整合阶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4)城市情感归属在他人接纳感和城市适应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