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资本市场在21世纪初取得了深远发展,金融资产规模庞大,安全保管、有效运营、准确核算、客观评价、及时披露、全面监督等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资产托管作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制度选择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经过十年的业务发展,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基金类资产托管、委托类资产托管以及全球类资产托管在内的业务体系,为托管资产提供包括安全保管、资金结算、会计核算、交易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但由于正式的资产托管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长,缺乏一套规范、完整的资产托管行业规范,其中资产托管会计则是整个托管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该文在对资产托管业务定义、历史演进、服务内容、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完整的资产托管会计理论体系,包括资产托管会计概念框架、横向视角的资产托管会计实务、纵向视角的资产托管会计实务、资产托管成本收益分析等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以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资产托管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的构建。在对国内外有关托管概念进行分析总结之后,从实践性、前瞻性、包容性的角度出发,提出资产托管就是托管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契约约定,基于受托精神而对托管资产提供保管等相关服务的行为。按照托管客体的不同(即按照托管资产的不同特征)将资产托管分为基金类资产托管(公募类)、委托类资产托管(私募类)、全球类资产托管三类。将国内资产托管业务划分为仅托管证券投资基金阶段(1998年至2001年)、委托资产托管起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2006年)和全球资产托管阶段(2006年开始至今)等三个阶段。将国外资产托管业务发展历程划分全球托管阶段(20世纪70年代)、全球证券服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及全球投资者服务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二部分资产托管会计理论部分。本部分主要研究资产托管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挑战与创新。会计与资产托管同根同源,会计与资产托管是将受托责任密切结合的最佳组合。资产托管会计的目标是向托管资产的契约相关方提供是否签订契约的信息,这在“传统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现代受托责任观”的认识发展之后向前探索了一步。资产托管会计对传统会计假设提出了挑战。“契约签订观”目标导向下,首要的质量特征为相关性,即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首先要满足不同要素产权所有者签订契约决策的需要。就资产托管会计而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更是应该着重强调的一条质量要求。谨慎性原则更应谨慎使用。“产权转移制”是资产托管会计对确认标准的推进努力;资产托管会计为公允价值的获取进行了有益探索;资产托管会计也对会计披露理论进行了丰富。第三部分资产托管会计实务部分。横向视角的资产托管会计实务部分,从目前托管行业中公认的三大类托管产品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资产托管会计在基金类资产托管、委托类资产托管、全球类资产托管中的全面应用。纵向视角的资产托管会计实务即资产托管会计的纵向应用,按照托管业务流程分为资产托管基本服务会计、资产托管增值服务会计和资产托管新兴服务会计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细化为资产托管会计在安全保管、结算、公司行动、税收服务、交易监督、绩效评估、证券借贷以及会计外包等方面的应用。资产托管的成本收益分析部分结合目前行业水平,在一定的托管费率结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假设、以及托管产品结构假设的基础上,对资产托管的保本规模进行了实际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