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针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这一常见并发症,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lvic flo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S)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
采用自身一前后对照研究。2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SCI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入院后经过常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及膀胱训练4~12周至功能状况稳定,脊髓休克期结束和/或不再需要留置导尿管后进入研究第一阶段并作PES前第1次评定,再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膀胱训练,4周后作PES前第2次评定,当PES前第1次及第2次评定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膀胱功能稳定,则进入研究的第二阶段,对患者进行与第一阶段训练强度一致的常规康复训练及膀胱训练同时加上盆底肌群电刺激治疗,并把第2次评定结果作为PES治疗前的基线数据。治疗电极放置于肛门(男性)或阴道(女性),治疗参数为:波频:3~20Hz,脉宽200μs,通电/断电比4s/4s,波升/波降1s/1s。34mins/次,2次/日,每周治疗6日,连续8周。
ASIA评分、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评分、步行能力评定分别在PES治疗前4周,PES治疗前,PES治疗后评定。患者在PES治疗前4周、PES治疗前,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天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盆底电刺激治疗前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用于PES治疗前后比较的尿动力学参数为:逼尿肌漏点压,最大逼尿肌压力和最大膀胱容量。采用SPSS11.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8例入组患者中21例完成整个研究,有7例因以下原因退出研究:其中5例患者提前出院,1例患者诉治疗时肛门有不适感而退出,1例患者电刺激治疗1周后主诉症状无改善而要求停止治疗。
1.常规康复治疗和膀胱训练4周前后(PES治疗前)评定结果比较
ASIA感觉、运动评分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继续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膀胱训练不能改善膀胱功能。
2.PES治疗前后ASIA感觉、运动评分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比较
PES治疗前后ASIA感觉、运动评分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他可能导致SCI患者膀胱功能变化的因素不变,此阶段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变可考虑主要为PES引起。
3.PES治疗2周后
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PES治疗4周后
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减少(p=0.02)、平均漏尿次数减少(p=0.02),平均单次尿量增加(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残余尿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
5.PES治疗8周后
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p<0.001)、平均漏尿次数减少(p<0.001),平均单次尿量增加(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
6.21例患者治疗前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其中11例患者在PES治疗8周后复查。结果发现,PES治疗8周后与PES治疗前比较,逼尿肌漏点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差异有临界统计学意义(P=0.077)。
[结论]:
1.盆底肌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
2.盆底肌电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骶段以上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逼尿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