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一方面表现为: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之下而上的发展主动性强烈;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迅速,尤其是大城市空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对区域的辐射扩散作用明显。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乡空间的融合与社会空间分异并存,土地开发与基本农田保护矛盾突出。于此同时,城市缘区的问题愈发显得突出。边缘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边缘区的良性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  南京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的多元化、人口与产业郊区化、交通的城际化等都表明了南京正步入大都市化发展阶段。但南京仍是典型的强中心、弱边缘区的城市,因此,要建设一个高品质、高效率、高水平的大都市,必须打破现在的城乡分割格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开始了城市边缘区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大多集中于空间结构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对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研究却始终处于相对空白状态,因此本文选取大都市边缘区来进行城乡统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问题导向型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南京边缘区演化发展历程,南京市边缘区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的演变,是在城乡共同作用的机制下与其它诸如自然区位、经济、技术的发展、政策的干预、人文等因素在特定的区位环境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组成了城市边缘区形成发展的机制。构建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对南京边缘区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南京城乡统筹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南京边缘区城乡统筹不高,呈圈层式空间分异。影响南京边缘区城乡统筹的主要制约因子既有中国边缘区城乡发展的一般根源,也有南京城乡自身发展的特殊原因。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南京边缘区城乡统筹水平不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相应提出实现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其他文献
论文以秦汉之后中国封建礼会大一统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典型地方县级城市个案--慈溪为研究对象,全面揭示慈溪城市发生、发展的历史依据。着眼于城市形态范畴,以城市起源与发展为基
本研究以南京大学申报的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城市化过程中绿地系统演变过程、机制及模型研究”为支撑,利用日本ALOS卫星遥感图像,对南京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交通网络成为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硬件平台。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规划》,我国高速铁路将形成“四纵、四横、三大城际”的
当今对表皮的处理手法决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是充满了时代性。新的设计手法、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建筑表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而表皮的图像化与技术化趋势也
建筑垂直绿化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绿化技术,还是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而在国内,建筑垂直绿化才刚刚起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质还是量上都存在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的特征,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与人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空间。它又是动态的,必须有人的参与才能够得到延续。所以任何
传统的计算机建模方式多是自上而下的建立模型,多主体模拟(Multi-Agent Simulation)的建模方法适合研究各种自下而上、自组织机制起主导作用的复杂系统。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就
“减柱”或称“减柱造”,是现存的中国建筑历史学术体系中被广泛认为的一种传统木构架的设计与建造方法。然而,其定义并不是十分确定,没有能够清晰的阐释构架的本质特征。其中涉
宜居城市理念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遵从居民的宜居需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复杂的综合系统,与城市的宜居性建设密切相关。随着后工业化时期
在江苏省现状遗存的古村落中,依托长江中下游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以水为主要媒介的古村落空间特色。“小桥、流水、人家”是江苏古村落构成要素的高度凝练。目前,江苏省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