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匡国是意大利早期著名的传教士汉学家,他的中国历史研究代表作品《鞑靼战纪》,是一部17世纪时期用耶稣会传教士的视角去再现明清交替时期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具有跨文化的视角。该论文将采用罗·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的文学社会学概念对英译本《鞑靼战纪》展开研究,文学社会学的概念提出作品从生产、传播、到消费,建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回路。运用这种传播模式对《鞑靼战纪》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客观地去研究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影响研究方法论,使我们关注到跨国别、跨时空的文学关系。进而去关注受《鞑靼战纪》影响而创作的作品,并和具体的文学作品——戏剧《鞑靼中国之征服》进行比较研究。因此,用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作品的文学影响力,能使我们获取更全面、更公允的认知。在第一章,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对卫匡国及《鞑靼战纪》的研究现状,以及近代的中英文学关系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做了整理。第二章,笔者对卫匡国的生平和学术成就做了介绍梳理。通过对17世纪时期这部作品在欧洲国家出版的版本情况考察,梳理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当时在西方的影响力;同时重点针对英译本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还考察了其对十七世纪英国戏剧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去了解当时中英文化交流状况以及英国对中国的想象。在第三章,笔者在论文主体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与以《鞑靼战纪》为基础改编的一部英文戏剧《鞑靼中国之征服》进行比较研究,从社会结构、文学结构和心理结构三方面进行多维对比,让我们得以对《鞑靼战纪》的影响力有直观的认知。在社会结构层面,卫匡国必须把明清鼎革之际中国的变化概念化,而塞特尔无需建构中国,无需概念化中国,只需在卫匡国构架的社会结构上去创造剧本即可。在文学结构层面,卫匡国运用了文学创作的手法去讲述的明清易代的历史,使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化,跌宕起伏,还塑造了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而《鞑靼中国之征服》的文学性更为突出,五幕剧围绕着四位主人公的两条爱情主线和两国战事展开,彼此交织,相互勾连,高潮迭起。在心理结构层面,卫匡国作为一个西方传教士,自然而然带有一定的基督神学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的明清易代史,也特别关注在华耶稣会士和中国教徒的生存状况。塞特尔在创作剧本时,完全取材于《鞑靼战纪》所提供的中国素材,但与卫匡国叙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战争的主题之外多了爱情与复仇的主题,他把西方爱情与中国战事相结合,建构出一个新的具有西方审美趣味的中国故事。论文以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为个案研究对象,对该书的英译本,运用版本考察、文本分析和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具有以下几点学术意义:纵向横向的深入研究,扩充了对卫匡国《鞑靼战纪》的研究,对版本和文本的情况有较完整的整理;此外,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探究这部传教士汉学作品英译本对十七世纪英国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小见大,还原一部分中英文化交流的情况;与塞特尔的《鞑靼中国之征服》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具有创新性,因为前人尚未有对这两部作品的具体文本进行比较考察;最后,《鞑靼战纪》作为一本西方汉学名著,对它的深入研究和文本细读对于我们了解早期传教士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梳理汉学发展史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