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是中国戏剧文学中的夺魁之作,具有精美绝伦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文化蕴涵,自问世以来对中国戏剧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西厢记》在中外作家和翻译家的努力下,也逐渐为各国读者所喜爱。除了熊式一和韦斯特散文体译本,其中许渊冲翻译的韵文体译本闻名内外,许渊冲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凭借纯熟的语言技巧再现原文绝妙文字格律,向世界文坛展示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许渊冲译本进行了研究,多从译者主体性、读者接受论和翻译功能对等、目的论和美学论等角度分析译本,鲜有学者从文化角度解读这一富含文化意象文本的翻译。针对现状,本文尝试结合具有文化阐释力的模因论和文化对等理论,对《西厢记》许渊冲译本中分析作为强势模因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中文化模因的成功传输与否以及传输程度,验证模因——文化对等在文化负载词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操作性。在已有模因论和文化等价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文化对等理论如何在《西厢记》中文化负载词的模因传输程度中体现?第二,彻斯特曼的期待规范是如何在译者翻译过程中遵循的专业规范中体现?第三,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是如何在许渊冲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中体现的?通过详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第一,作为阐释文化进化论的模因论,对中国文化特有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翻译研究具有较强的阐释力,翻译在文化负载词中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模因传输以及其传输程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植根于中国特有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强势模因,与目的语英语文化、语言并不适应。鉴于强势模因的衡量标准和模因传输的过程,译者在解码和编码文化负载词的语言模因时应突出译本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性,因而汉语文化负载词中的模因能再目的语下幸存并且竞争取得目的语读者的有限资源使得自身最大限度地传输给海外读者。第二,翻译规范指导译者进行翻译实践,一方面,在期待规范下译者应综合考虑翻译传统、文本类型和意识形态,决定译者的翻译取向是接近源语还是目的语。另一方面,职业规范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许渊冲在翻译规范指导下选择适当翻译策略,实现跨文化翻译中模因最大程度的传输。第三,与其说文化等值是一种翻译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翻译质量衡量标准,语言的任意性和差异性使得实现源语到目的语的完全对等不可能。文化负载词翻译亦是如此,只有尽可能在词汇、语用和语义层面上更接近源语来实现文化的最大等值。本论文证实模因论应用于中国特有文化作品的翻译理论及实践中的可行性,提供跨文化翻译中实质意义的文化对等作为衡量标准,解释译者通过在源语模因上保留与改变实现模因最大程度地传输,从而更好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