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卞之琳抗战前期的旅程与文学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ang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卞之琳抗战前期的旅程与文学作为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来研究,并主要聚焦于他的延安和前方之行与一系列相关写作。在第一章,本文揭示和分析了卞之琳的在前方看“风景”的主体性及其症候。在第二章,本文将《慰劳信集》的诗歌形式问题作为旅程的一项潜在“内容”来进行历史解读。在第三章,本文考察了卞之琳不同文体中的抗战书写,认为他的旅程/文学发生在历史的“道旁”,同时构成了一段“道旁”的历史。通过这些探讨和质询,卞之琳的旅程/文学,作为一种“圆圈式”或“螺旋式”的人生轨迹,被还原为一系列的紧张、冲突乃至危机。这既是卞之琳旅程/文学的异质性、特殊性,也构成了某种问题性。最后,旅程/文学是抗战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其中,战时卞之琳既是一个旅行个案,又是一种文学实践,并以他的“辩证法”提示了文学性和历史性之间的复杂关联。
其他文献
“题材”,指的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选取自己所熟悉的,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提炼,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在十七年对题材的讨论中,它不仅指作者写作前的准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衡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独立探究、大胆发言、自由创造彰显得淋漓尽致,使得教学效率倍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人类的身体自始至终是个大问题。西方对“身体”的研究由来已久,至福柯方蔚为大观,被应用到多个学科领域。在国内,将身体作为文学研究视阈凸显出来的时间并不久,但“文学身体”逐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通过对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奇书文体”理论的梳理与探询,希望寻找到这一理论背后的渊源,同时力图在历史与文本两个层面,与其进行对话。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绪论追溯研究缘起与
风景画大师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德国浪漫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影响。弗里德里希的作品所处的浪漫主
在对话意识和文化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理论和“戏剧丑角”理论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巴赫金将诗学引向民间与边缘,将民间笑谑文化作为狂欢诗学的内核。而
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5月9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在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加强党的先
中国历史是汉字记录的历史,时过境迁,古代的口头语言已不复存在,要探讨古代的历史状况,唯有从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文字入手,才能达到“前人可以垂后,后人可以识古”的目的。 
展览名称:大写者老甲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展览时间:2015年7月31日至8月7日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号、8号、9号厅展品数量:100余件老甲:本名贾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