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画大师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德国浪漫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影响。弗里德里希的作品所处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象征和寓言的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对于象征和寓言的区分开始被明确的提了出来,并对现代观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明确弗里德里希的绘画到底属于象征的还是寓言的,不仅可以使其加深对其创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浪漫主义艺术思想,以及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关于象征与寓言概念理解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把握这两个概念相对稳定的精神内核,并明确这二者之间区分的标准。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与他同时代的浪漫派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的观点。从历史沿革来看,象征与寓言的概念的区分最早出现于早期的浪漫主义。然而这些概念的把握一直是模糊的,分裂的,甚至在不同人物的理解中是相左的。这一点在浪漫派对于弗里德里希的画作理解的分歧上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在兰道尔看来,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不能是寓言的,而只能是一种总体意义上的象征,因为寓言的表现只能被符号表示,它的意义只能在脱离自然法则的对象或事件中传递出来。然而与之相对,蒂克借小说中人物的口对画作进行了解读,将其中的十字架称作一个"指向的手指",由于这种指向性,他将画作看作一种寓言式的指示结构。同样卡鲁斯也认为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是寓言的,因为在他看来其中的风景通过其完全寓言性的作用,已经变成了别的什么东西的代表。分析他们之所以对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得出几乎对立的结论的原因,是由于在浪漫主义者们在试图澄清象征与寓言二者之间区别的同时,却并没有真正提出一套严密而有效的区分方法,而往往陷入深奥的术语谜团之中。他们的这些努力为现代概念的形成作出了极大贡献,而同时也给留下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借用本雅明的寓言理论分析了弗里德里希的作品。1925年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对象征和寓言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寓言观。他认为象征在艺术哲学中一直占据着一个不适当的统治地位,象征指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从而产生了一种瞬间性的迷狂,而寓言,是一种如同书写一般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书写世界的符号,其中能指与所指断裂,因此是非自足的,超功利的,不具有瞬间性。通过对比对照了以下三方面:形象与意义的分离,碎片性与废墟,可以发现弗里德里希的画作很大程度上契合于本雅明提出的寓言。然而他指出的象征与寓言的对立,建立在一个模糊的诗化的定义之上,而关于二者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分,没有做任何确定性的讨论,因而很多时候他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同时他将寓言由一个文学批评、审美的范畴延伸至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之中,可能导致整个现代社会文化的泛寓言化,使在艺术作品的范围内讨论象征和寓言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清。 因此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中在考量到本雅明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追溯了形成本雅明理论的源头--早期浪漫主义的思想,如温克尔曼、歌德、谢林等人提出的关于象征与寓言的概念,尤其画家伦格提出的在艺术中创造展现自然象征性内容的元素的"典型符号"的方法。以此作为起点,引进了"综合符号"和"构成符号"的概念,前者指艺术作品的总作用,对应象征,后者指多个艺术主题指向的意义集合,对应寓言,从而建立了一套区分象征和寓言的评价体系,来试图为象征和寓言的区分提供一个总体适用的标准,通过这个标准不难看出弗里德里希的画作属于象征。 然而本文的结论并无意于为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提供最终的阐释,或为象征与寓言的概念的区别做一种绝对的说明,而是希望通过此文能帮助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在艺术哲学领域中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