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大范围推进,我国作为一个资源需求大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资金的冲击,传统的封闭型思维已经不能分析目前的经济形势了。中国每年需要向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原材料,典型的如铁矿石、原油、大豆等,于此同时,也向国外出口稀土等资源。近些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到极端天气、经济周期性波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这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造成了影响。2014年初至今,人民币大幅贬值超过3%,这引发了许多经济学家对未来一段时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担心。这种输入型通货膨胀在较大程度上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密切关联,而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作为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先导指标,及时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信息,因此本文关于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对中国CPI的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统计性描述了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走势和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走势,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前者对后者的传导效应和传导渠道,然后基于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国际大宗期货对中国CPI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其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传导渠道主要有三条:现货传导渠道、期货传导渠道和货币传导渠道。 理论和实证结果表明:CPI的变动更多地与自身有关,来自于自身的惯性和经济的持续性。从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对中国CPI的传导渠道来讲,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是通过期货价格传导,也就是说通过CRB→WENHUA→CPI传导,说明随着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和机制完善,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与国内大宗商品期货联动效应越来越明显,期货价格对物价指数的引导和影响力渐显,这种传导效应这亦体现了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其次是通过现货价格传导,也就是说通过CRB→CCPI→CPI或者CRB→CCPI→PPI→CPI传导。最后影响最弱的是通过货币传导,也就是说通过CRB→M2→CPI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