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性上消化道狭窄包括良性胃输出端狭窄和良性食道狭窄。良性胃输出端狭窄多由消化性溃疡所致,成人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达5%~10%,其他不常见的病因有术后吻合口狭窄,强酸或强碱腐蚀,非甾体类药物等所致。儿童消化性溃疡约25%病例可致局部瘢痕性狭窄,引起幽门梗阻。小儿良性食管狭窄包括先天性食管狭窄和食管后天性狭窄。随着技术的进步,小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根治手术的成功率增高,而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达18%~50%。
传统的治疗良性上消化道狭窄的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但存在创伤大、费用高等缺点。随后内科治疗采用在X线下或内镜下探条扩张治疗良性上消化道狭窄,但其合并出血、穿孔等发生率较高。球囊导管扩张术最先应用于心血管、胆管。自1982年Benjam等对1例成人消化道溃疡所致幽门梗阻,合并心肌梗死遗留心绞痛的患者,采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获得成功,随后陆续有较多的临床报道,短期疗效非常令人满意,远期疗效仍存在争议。目前国内有关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小儿溃疡性幽门狭窄及良性食管狭窄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报道甚少。
研究目的:
1.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小儿溃疡性幽门狭窄与良性食道狭窄的可行性及近、远期疗效。
2.为小儿良性上消化道狭窄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1)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等),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幽门狭窄,经腹部B超检查排除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小儿,年龄0~14岁。 (2)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吞咽困难等),经胃镜和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食道狭窄的小儿,年龄0~14岁。
研究方法:
(1)采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步骤:①术前禁食6小时,术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东莨菪碱0.01mg/kg,其余准备同胃镜检查术。②麻醉科医师采用得普利麻和瑞芬太尼对患儿予静脉复合麻醉后(食道狭窄患儿予气管插管),先把扩张球囊管从患儿口腔插入胃(食道)内,随后胃镜进入胃(食道)内。③在胃镜直视引导下将球囊插入狭窄口,使球囊位于狭窄部中间,然后注入生理盐水,使压力表压力到达所需球囊大小,每次持续3分钟后放气,间隔3分钟,再充气3分钟,如此重复3次。④每次使用球囊大小根据患儿幽门狭窄程度、狭窄口大小决定采用不同型号球囊,一般采用比狭窄口直径大2mm~4mm的球囊开始扩张,由小逐渐递增。⑤术后狭窄口均可见局部渗血,即予0.05‰肾上腺素对渗血部位喷洒。
(2)随访球囊扩张术后1~2周进行内镜检查,之后每1~3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追踪。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恢复饮食种类、生长发育及内镜情况。
结果:
1.一般资料
(1)溃疡性幽门狭窄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0个月~10岁,中位年龄1岁9个月,病史1个月~4年。
(2)食道狭窄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9个月~2岁5个月,中位年龄1岁7个月,病史3个月~3年。
2.结果
(1)幽门狭窄组:本组20例患儿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后1天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术后1~2周复查内镜,狭窄口保持通畅,近期症状缓解率100%。全组治疗前幽门口直径为(4.5±1.25)mm,扩张术后幽门口直径为(9.8±1.44)alia,扩张前后幽门口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撕裂和少量渗血。1例出现胃穿孔。本组随访时间3个月~30个月,中位随访期12个月。扩张后3、6、12、18、30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100%、100%、93%、100%、100%、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在随访期有1例于1年后复发,总有效率为95%。 (2)食道狭窄组:本组11例患儿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后1天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术后4周复查内镜,狭窄口保持通畅,近期症状缓解率100%。全组治疗前狭窄口直径为(4.25±2.38)mm,扩张术后狭窄口直径为(10.88±1.45)mm,扩张前后狭窄口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撕裂和少量渗血。2例于第二次扩张出现食道穿孔。本组随访时间3个月~30个月,中位随访期12个月。扩张后3、6、12、18、30个月症状缓解率均为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共扩张20次,平均扩张次数为1.8次/人,总有效率为72.7%,并发症发生率为18%。
(3)球囊扩张治疗幽门狭窄与食道狭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小儿良性上消化道狭窄(包括溃疡性幽门狭窄和良性食道狭窄),方法操作简易,效果确切,创伤小。
2.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溃疡性幽门狭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良性食管狭窄。
3.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良性食管狭窄应注意中下段狭窄容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