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GMDPS海洋重磁数据处理系统上对琼东南盆地的重磁数据资料进行了处理,建立了研究区的重磁场特征基础图库并对其重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由空间异常的变化范围在-60~+20mGal之间。总趋势从陆地向海洋降低,在海陆交界处呈现明显大陆边缘效应。布格重力异常表现出从大陆地区向南海海盆的逐渐增高。走向以NW、NE向密集的条带状等值线为主要特点,局部等值线圈闭形态明显,变化剧烈。化极前的ΔT磁异常是在负异常背景下的交替变化的正异常为主,条带状特征明显,幅值变化在-160nT~+40nT之间。正异常极值点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负异常极值点分布在海南岛及西沙海槽处。磁异常主要为NE及NW走向,局部圆形、椭圆形圈闭现象明显。化极后的△T磁异常等值线向东和向北略有偏移。磁异常负值及正值圈闭在化极后更加明显。磁异常变化在-80nT~+40nT之间,多以负值为主,正异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以及乐东凹陷区域,极值可达+40nT。
通过向上延拓剥离深浅场的影响,采用三维正反演的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重力和磁力基底的深度。获得的琼东南盆地的重力基底深度变化在1~11 km之间,呈北东走向。根据重力基底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将盆地基底分为中央坳陷和两侧隆起三部分。其中中央坳陷区深度变化6~9km,北部隆起区变化在1~6公里之间,南部隆起区变化在6~8km左右。磁力基底深度变化在5~11 km之间,中央坳陷区域较深达到8km而两侧较浅在5km左右,走向呈现NE向以及NW向。磁力基底大于重力基底,推测一个因为是由于基底分布的密度大、磁性强的花岗岩、流纹岩以及安山岩导致。另一个引起重磁基底深度不一致的因为可能是由于重磁数据精度不同。此外,在玉琢礁凹陷区域的地震剖面中发现了疑似中生代的沉积层,这说明重力基底反映的是前新生代基底而磁力基底反映的是包括弱磁性的中生代基底,因此造成重磁基底的不一致。
通过求得重力水平梯度矢量,在盆地基底划分了48条断裂,并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断裂5条,二级断裂8条,三级断裂35条;将确定的断裂与其他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剖面)确定的断裂进行比较,发现结果在一级断裂上一致,在二三级断裂划分上存在不同。这种偏差可能是因为重力场是位场,对地下介质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因此对低角度、深大位置的断裂的确定具有偏差。
结合区域资料和前人研究,对研究区岩石物性特征进行了总结。以化极磁异常图的变化及各种方向导数变化为主要依据,以钻井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及其各种方向导数变化钻井资料进行了盆地基底特征的分析,推断基底岩性主要以酸性花岗岩和中性安山岩为主。对3条典型地震剖面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通过横向均匀密度的沉积层重力效应正演消除浅部影响,进行深部场的分离,反演了测线莫霍面深度,以此为控制条件进行了横向变密度基底岩性正演拟合,推断剖面所在区域的基底岩性主要是酸性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