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沟通着视觉与存在,图像中可见的部分与视觉关联,不可见的部分与存在关联,这是它们三者的逻辑关系。然而,在时间的序列中,它们并不总是完全同时在场。潘诺夫斯基通过考察历史中的图像及图像志,从而建立完整的图像学体系,揭示图像在历史中发展的逻辑,即视觉·图像·存在。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缘由与基本依据,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为图像史地位研究、理论背景研究、操作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将采用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论文主旨“视觉”、“图像”、“存在”三词使用语境、逻辑关系以及历史嬗变的疏论,这是论文的前提和线索。具体展现为:视觉、图像、存在之概念澄明;视觉、图像、存在之内在逻辑;视觉、图像、存在之历史实现三部分。
第三部分就“视觉”问题展开论述,潘诺夫斯基在第一层面“前图像志的描述”中称以往对图像的形式分析皆为“伪形式分析”,其分析的对象虽然是图像中各个形象的形式,然而分析的结果却指向两大类具体实在的含义,即事实性的和表现性的。这两种含义的区分根源在于我们对视觉中的物像与视像的区分,它们通过人的先天能力在光的帮助下呈现视觉中的“物因素”与“人因素”。
第四部分讨论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的“前图像志的描述”、“狭义的图像志分析”、“深义的图像志解释”三个层面理论的辩证关系。首先,这一理论是系统的,它充分呈现我们对图像的认识规律,但它不是机械的,也不是层级关系,而是动态的并列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由“像”与“象”的辩证关系来概括,它们共同揭示符号在人的认知结构中的意义。
第五部分阐明时间视域中的历史对图像发展的影响。由注重形式分析形成的风格史到类型史再到文化征象史,它们是图像历史的写照,分别对“前图像志的描述”、“狭义的图像志分析”、“深义的图像志解释”三个层面的理论进行校正,用历史事实来确保理论内部的有机性,时间成了一切图像以及图像所承载的其他存在物之存在的起点和归宿。
第六部分为结语。认为潘诺夫斯基的图像理论所揭示出的图像内在逻辑:第一层面主要揭示视觉影响下图像的形成机制,第二层面是图像从诸多感性视觉材料中确立自身之存在,第三层面则是图像凭借自身有限形象之存在关涉其他存在物之存在。这一过程不仅是图像存在之澄明,也是人的认识之过程,人的存在之呈现。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缘由与基本依据,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为图像史地位研究、理论背景研究、操作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将采用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论文主旨“视觉”、“图像”、“存在”三词使用语境、逻辑关系以及历史嬗变的疏论,这是论文的前提和线索。具体展现为:视觉、图像、存在之概念澄明;视觉、图像、存在之内在逻辑;视觉、图像、存在之历史实现三部分。
第三部分就“视觉”问题展开论述,潘诺夫斯基在第一层面“前图像志的描述”中称以往对图像的形式分析皆为“伪形式分析”,其分析的对象虽然是图像中各个形象的形式,然而分析的结果却指向两大类具体实在的含义,即事实性的和表现性的。这两种含义的区分根源在于我们对视觉中的物像与视像的区分,它们通过人的先天能力在光的帮助下呈现视觉中的“物因素”与“人因素”。
第四部分讨论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的“前图像志的描述”、“狭义的图像志分析”、“深义的图像志解释”三个层面理论的辩证关系。首先,这一理论是系统的,它充分呈现我们对图像的认识规律,但它不是机械的,也不是层级关系,而是动态的并列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由“像”与“象”的辩证关系来概括,它们共同揭示符号在人的认知结构中的意义。
第五部分阐明时间视域中的历史对图像发展的影响。由注重形式分析形成的风格史到类型史再到文化征象史,它们是图像历史的写照,分别对“前图像志的描述”、“狭义的图像志分析”、“深义的图像志解释”三个层面的理论进行校正,用历史事实来确保理论内部的有机性,时间成了一切图像以及图像所承载的其他存在物之存在的起点和归宿。
第六部分为结语。认为潘诺夫斯基的图像理论所揭示出的图像内在逻辑:第一层面主要揭示视觉影响下图像的形成机制,第二层面是图像从诸多感性视觉材料中确立自身之存在,第三层面则是图像凭借自身有限形象之存在关涉其他存在物之存在。这一过程不仅是图像存在之澄明,也是人的认识之过程,人的存在之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