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图像·存在:潘诺夫斯基图像逻辑辨证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沟通着视觉与存在,图像中可见的部分与视觉关联,不可见的部分与存在关联,这是它们三者的逻辑关系。然而,在时间的序列中,它们并不总是完全同时在场。潘诺夫斯基通过考察历史中的图像及图像志,从而建立完整的图像学体系,揭示图像在历史中发展的逻辑,即视觉·图像·存在。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缘由与基本依据,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为图像史地位研究、理论背景研究、操作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将采用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论文主旨“视觉”、“图像”、“存在”三词使用语境、逻辑关系以及历史嬗变的疏论,这是论文的前提和线索。具体展现为:视觉、图像、存在之概念澄明;视觉、图像、存在之内在逻辑;视觉、图像、存在之历史实现三部分。
  第三部分就“视觉”问题展开论述,潘诺夫斯基在第一层面“前图像志的描述”中称以往对图像的形式分析皆为“伪形式分析”,其分析的对象虽然是图像中各个形象的形式,然而分析的结果却指向两大类具体实在的含义,即事实性的和表现性的。这两种含义的区分根源在于我们对视觉中的物像与视像的区分,它们通过人的先天能力在光的帮助下呈现视觉中的“物因素”与“人因素”。
  第四部分讨论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的“前图像志的描述”、“狭义的图像志分析”、“深义的图像志解释”三个层面理论的辩证关系。首先,这一理论是系统的,它充分呈现我们对图像的认识规律,但它不是机械的,也不是层级关系,而是动态的并列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由“像”与“象”的辩证关系来概括,它们共同揭示符号在人的认知结构中的意义。
  第五部分阐明时间视域中的历史对图像发展的影响。由注重形式分析形成的风格史到类型史再到文化征象史,它们是图像历史的写照,分别对“前图像志的描述”、“狭义的图像志分析”、“深义的图像志解释”三个层面的理论进行校正,用历史事实来确保理论内部的有机性,时间成了一切图像以及图像所承载的其他存在物之存在的起点和归宿。
  第六部分为结语。认为潘诺夫斯基的图像理论所揭示出的图像内在逻辑:第一层面主要揭示视觉影响下图像的形成机制,第二层面是图像从诸多感性视觉材料中确立自身之存在,第三层面则是图像凭借自身有限形象之存在关涉其他存在物之存在。这一过程不仅是图像存在之澄明,也是人的认识之过程,人的存在之呈现。
其他文献
自西学东渐以来,因明研究迎来了第二次高峰,但同时也落入了据西释中范式,学者们常常拿因明比附西方形式逻辑。因此,引入广义论证逻辑既可以突破西方逻辑视角下的因明研究,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给因明研究到来新的活力。因明又有新古之分,通常以陈那创立新因明为界。而唯识七因明乃属于古因明时期的核心概念——古因明的发展成熟于佛教瑜伽行派,该学派以万法唯识为根本宗旨。七因明又作为古印度普遍逻辑即正理学体系的一部分,吸收了不少《正理经》的逻辑理论,且两者都有以量论作为其基础知识论的关于辩论的学说。首先通过详细阐明几项基本佛
杨东明(晋庵)是阳明后学中北方王门的重要代表,在阳明学分化发展,甚至是整个中晚明理学的衍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围绕理气论、心性论、实践工夫论等论题对东明的哲学进行系统考察,不仅对于把握东明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考察阳明学的分化发展,晚明理学的衍化,以及对于整个宋明理学相关问题的考察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晋庵的哲学思想进行系统考察:
  第一章主要通过东明对“理”、“气”的界定与诠释,以及理气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揭示东明以“理气断非二物”为核心观点的理气思想,并在
王艮是宋明理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同时也是儒学研究,心学研究中承上启下的人物。过去的研究中,对于王艮的研究有所不足,从其本身哲学思想的角度去看待、观察、反思中国哲学的研究屈指可数。随着中国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的发展与推进,关于王艮的研究必然会成为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本文的撰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于哲学体系化基础,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考察方式综合地探究王艮哲学思想的内在精要,从而论证出王艮“明哲保身”哲学思想正是他哲学思想中的基石与核心,正是他对儒学传统与心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他对中国哲学的
王夫之的著述众多,而《老子衍》是王夫之学术生涯中的第一本义理著作,身为儒者的王夫之却选择道家经典的研究为论著的开始,其特殊性自然不言而喻;尽管后来王夫之又撰写了数量庞大的著作,但《老子衍》在王夫之众多著述中的意义与价值仍是与众不同的。从《老子衍》中可以看到王夫之对老子思想的批判与认同,王夫之通过对《老子》义理的探讨与推衍,暴露老子思想的缺失,此举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老子及道家,更重要的是为了修正当时风靡于社会的王学末流思想,将思想的发展拉回经世致用的实有层面。本论文主要参考王夫之相关著述以及前辈学者的相
哈贝马斯无疑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视野之宽广,目光之敏锐,思想之深邃,很难有人能够与之相媲美。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核心思想,是他为解决现代性危机,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合理化发展而提出的重要理论。他指出,现代性危机的实质就是系统的过度扩张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然而,与当代许多思想家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并没有全盘否定现代性和启蒙理性,相反,他把现代性看成是一个并未完成的事业,只要人类能够自我纠错,走出危机并不是不可能的。启蒙理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除了工具理性之外,人们还可以从中发掘出交往理性;借助交往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分析工具。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原因。同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衡量社会历史发展新的重要尺度。不仅如此,人民既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也是美好生活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指,整体生活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以及每种生活及其发展与人们的现实期望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从改革开放初期注重物质生产到新时代强调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总体性思维方法;进一步,不断
本文以身体美学的视域,对福柯思想中关于身体美学的演变进行研究。福柯的身体美学思想尤为突出身体的重要性,他对身体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强调人们需从身体出发去把握其主体性价值。但福柯的身体美学思想最终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正因为如此其思想遭到了多方的批判。一些批判具有建设性意义,但一切批判则是对福柯的误解,故而,从整体上对福柯身体美学思想进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福柯并没有专门论述身体思想的作品,但从他的文本中可以发现,他一直对身体的意义进行关注,在各时期的著作中都对身体进行了论述。虽然在各时期的著作中,福柯关于
伊斯兰信仰在回族社会中不仅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信仰追求,更是一种外化于行的生活方式。本文在综合运用宗教学、民族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大洼塘村回族妇女这一群体的宗教生活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如何在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不同场域中来践行自身信仰,并尝试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回族妇女的宗教行为与宗教理念。本文既关注伊斯兰信仰对妇女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又致力于提供一种女性视角与女性声音,呈现
酒自古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论文以汉赋中的涉酒赋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先秦以来酒文化的发展,通过纵向、横向两方面梳理汉赋中涉酒赋作的不同主题,将之归纳为祭祀用酒、宴飨饮酒、个人饮酒三类,探讨各类赋作中酒承载的审美精神及其辩证关联。首先,汉赋对祭祀用酒的描写在继承先秦以来“人神之和”文化理念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对酒的审美敏感,关注人与神的美感之和,体现出了“人神允洽”的审美精神;其次,汉赋对宴飨饮酒的描写继承了先秦以来宴飨饮酒在君臣欢康、调和人伦、讽喻劝诫方面的文化观念,体现出了讲究节制的,以政治人伦之和为中心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