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9年南京下关开埠,下关码头应通商等需求,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下关逐渐发展为南京商市较集中的繁华街段。1931年后,由于水运交通方式的衰竭,区域内原有社会生产和商业活动渐渐消失,慢慢沦落为城市的边缘区域。随着南京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中下关滨江被划分为历史风貌区。2017年南京市规划局发布了南京市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保护名录,将位于下关滨江历史风貌区中的天保路民国建筑列入保护范围。2018年江边路1号地(大马路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不断推进,为区域内民国建筑创造有机更新空间功能和重塑历史文化空间的契机,为城市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寻平衡关系,为南京城市地位提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人文精神传承以及民国建筑持续发展增添动力,为南京民国建筑历史文脉延续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南京下关天保路8号~30号民国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田野调查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与梳理。对下关民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和演变历程、现存状况进行调研,并对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以及建筑风格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有机更新理论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历史建筑有机更新研究成功经验,结合当下社会需求,提出保持历史建筑传统风貌、植入现代生活新功能、加强历史建筑与当下社会生活的互融,促进历史建筑的功能更新和空间再利用的设计目标,对下关天保路8号~30号民国建筑进行有机更新设计实践,将其改造为民阁荟书店,通过空间功能调整、动线重组、文化符号强化,创造集民国文化展示、文化体验、商业活动于一身的复合空间,凸显民国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提升其商业价值,激发历史建筑活力,活化历史街区。南京民国建筑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集聚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特征。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保留珍贵的历史记忆,并融入当代生活场景,使之成为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这不仅丰富了南京城市文化形象,延续历史文脉,更为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