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在腋路臂丛麻醉前,静脉应用一定量的布托啡诺或地塞米松,对于患者在术后镇痛、运动功能等其他麻醉相关方面产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120例ASA分级I-II级,单侧手部手术,拟于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下进行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B、C、D 3组,每组40例。将阻滞不全或麻醉效果无法满足手术要求的患者记为阻滞失败,此部分患者只参与阻滞成功率的分析。排除失访及24 h内进行二次手术等特殊情况的患者。最终成功纳入分析的患者数量为102例,其中B组33例,C组35例,D组34例。三组患者均于臂丛神经阻滞前10分钟开始给予静脉药物;B组:1 min内缓慢静推布托啡诺稀释液5 ml(含布托啡诺0.8 mg),随后以4 ml/h速度持续泵注布托啡诺稀释液(0.2 mg/h);C组:1 min内缓慢静推生理盐水5 ml,随后以4 ml/h速度持续泵注生理盐水;D组:1 min内缓慢静推地塞米松稀释液5 ml(含地塞米松8 mg),随后以4 ml/h速度持续泵注地塞米松稀释液(1 mg/h)。10 min后,三组患者均由同一名麻醉医生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0.5%罗哌卡因40 ml充分阻滞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停止药物泵注的标志包括:患者出现不适、泵注药物时间达5 h(此时静脉用药达到设定极量)、手术结束、患者RSS镇静评分>4。记录阻滞成功及失败例数、麻醉起效时间T1、痛觉阻滞维持时间T2、运动阻滞维持时间T3、术中RSS镇静评分达到3-4分(术中理想镇静状态)的比例、麻醉后24 h内休息受干扰程度评分、麻醉后4 h、6 h、8 h、10 h、12 h、24 h手部运动能力MBS评分及疼痛程度VAS评分、麻醉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麻醉起效时间T1为B组15.00(12.50,17.50)min,C组14.50(10.00,18.75)min,D组12.00(9.00,17.00)min,三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B组87.88%,C组80.00%,D组97.06%,三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痛觉阻滞维持时间T2为B组652.88±336.51 min,C组646.86±187.91min,D组1021.30±291.62 min;D组T2长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T3分别为B组626.12±343.33 min,C组644.00±283.28 min,D组948.58±261.66 min;D组T3长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三组达到手术理想镇静状态的比例为B组72.41%、C组42.86%、D组48.48%,B组高于C、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出现过度镇静的情况。三组麻醉后24 h内休息受干扰程度评分及麻醉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D组均低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麻醉后4-24 h,B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4-6 h,D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8-12 h,D组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4 h,D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4-24 h,B组与C组间MB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8 h,12 h,D组MBS评分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4 h,D组MBS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前10 min,经静脉应用一定剂量地塞米松能够延长臂丛麻醉痛觉阻滞作用的维持时间(延长程度可达近158%),强化其术后镇痛作用,降低麻醉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休息受干扰程度,但同时也会延长手部运动阻滞作用的消退时间(延长程度可达近147%);静脉应用一定剂量布托啡诺在延长臂丛麻醉镇痛维持时间方面作用并不明显,但却能够显著提高术中达到理想镇静状态的比例(提高程度可达近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