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两个英译本的杂合对比研究——以安乐哲和辜鸿铭的译本为例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ptx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间的密切交流,使得其构成要素,如语言、习俗等不可避免地具有他种文化的色彩,呈现出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杂合”。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其作用在于将原语中体现的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去。而不同语言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源流、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叙述模式,因此造成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性,既而决定了“杂合”是译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翻译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选取了中国清末国学大师辜鸿铭和20世纪末美国著名汉学家安乐哲的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论语》英译本,以“杂合”概念为视角,通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研究两个译本中出现的“杂合”现象,各自的杂合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两种杂合译本的作用来说明《论语》英译本杂合的必要性及必然性,从而为论证“所有译本都是杂合的”这一论断提供新的例证。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介《论语》及其在西方的译介情况,回顾了学者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两个《论语》英译本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阐明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即杂合理论,并介绍了翻译中的杂合及其研究成果。第三章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论语》两个英译本的杂合现象进行对比研究。语言层面,分析了两译本在词汇、句法,语篇翻译等方面的不同杂合表现;文化层面,揭示了二者在翻译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等因素时所采用杂合策略的差异。第四章基于对第三章的分析,探讨造成差异的内外部原因。内部因素包括文化的特性和文化间的关系,外部因素则涉及文本、译者、读者三个方面。第五章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包括其主要研究成果、局限性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工程承包行业在国家倡导的“走出去”战略指引下突飞猛进,成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然而,在变幻莫测的海外政治经济环
近些年来,笔者在施工企业检查和调研工作时发现,普遍存在统计管理水平整体下滑,基础管理工作呈下降趋势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单位领导重视市场营销、财务而轻视统计工作,企业
本文以评价文体学为理论框架,试图对英语诗歌评价文体形成的手段和特点进行研究。彭宣维(2008[2007])运.HJ评价理论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文体学的理
学位
期刊
目的:了解沈阳市出生缺陷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各级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6年沈阳市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沈阳市
日本新宗教出现于幕府末年,在日本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几经磨难和更迭,历经江户幕府末期至明治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的四次发展热
学位
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教师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角色。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教师和学生对教师在这一模式中的角色的看法,比较教师的实际行为
请求话语作为指令性言语行为的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语言实现模式,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英语商务电子邮件中的请求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从2005年5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