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与学校的相互协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通常处于偏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其学校与家庭的资本都较为薄弱。通过家校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家庭之间实现资本利用最大化和优势集中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班级小、人数少”和镶嵌于村落之中的特点,使其家校合作具有天然优势,这些优势是大规模学校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开展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理念和方法。抽取山东省9所农村小规模学校,以这些学校的75名教师和360名学生家长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和访谈,从家校合作意识、实践、效果三个维度探析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学生母亲交流更多,父亲角色相对缺失、家长与班主任交流较多,普通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定位偏差,地位被弱化;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教师较为关注学生综合发展;合作方式偏向传统,对于合作新方式应用效果有待提升、专业工具应用度不高;家校合作的频率较低;合作效果对提升学生的素养和促进家长与教师的双向互动大有裨益,但学生素养提升程度有待加深、教师与家长对家校合作不够深入。依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文化资本不足,减弱了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家庭文化资本薄弱,影响了家长话语权与合作意愿;学校与家庭的经济资本不足限制教师数量的补充、专业工具的购买与使用、家长职业场域的选择,进而对家校合作方式、频率与父亲角色的参与等有一定的影响;学校与家庭社会资本不足制约社会关系网的规模与数量,进而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封闭化以及影响其获得外部支持的力度。农村小规模学校家校合作质量的提升应该从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两个方面着手,通过提升家校合作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进而完善家校合作的效果。内部机制主要提高文化资本,通过构建家校合作评价制度、合作委员会、资金保障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根据乡村儿童结构特点,构建多元合作内容,更加关注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建设、良好行为习惯;依托“小规模”优势,深化家校合作方式,将传统家校合作方式进行延续与深化,并在“互联网+”时代开发与利用新型家校合作方式;构建专家学者引领、学校主导、家长反思的培训体系等方式。外部保障方面着重保障家校合作的资金、关系网规模与数量的扩大,即通过积极发挥学校所在的村落、地方师范大学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专业引领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学生家庭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