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苯双酯(Bifendate, DDB)是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的中间体,在我国广泛应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联苯双酯能明显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mic Transaminase, GPT)和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ic Transaminase, GOT)的活性,显著增加P-450等肝微粒体的含量,从而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此外,联苯双酯还能减轻由四氯化碳、抗癌药、抗结核药等化学物质引起的肝损伤,保护肝脏免受毒物损伤。该药毒性低,安全性好,且价格低廉,易为患者接受。目前临床上该药用于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伴随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也用于治疗化学毒物、其他药物引起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但是联苯双酯几乎不溶于水的性质导致该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一般只有25%~30%。目前有关联苯双酯的制剂的疗效尚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求新的办法克服其水溶性差带来的制剂问题。本课题采用无载体纳米混悬液技术(carrier-free nanosuspensions),以联苯双酯为模型药物,用沉淀-高压微射流均质法(precipitation-combined microfluidization)制备联苯双酯纳米混悬液(DDB nanosuspensions, DDB-NSP)。本实验主要以粒径、粒径分布为考察指标,考察了有机溶剂的种类、沉淀温度、搅拌速度、均质压力及均质次数等对纳米混悬液粒径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稳定剂对Zeta电位以及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接下来又系统研究了DDB-NSP冻干粉针的制备处方和工艺,考察了DDB-NSP冻干粉的饱和溶解度、体外溶出度及储存稳定性,采用DSC和XRD技术对其晶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本课题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考察了DDB-NSP经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以及药物动力学特征,以期通过肝靶向分布达到提高DDB治疗肝脏疾病的效果。通过实验考察最佳处方工艺确定为DDB-稳定剂比为4:5,选用稳定性能良好的Lecithin和PVPK30作为稳定剂,将处方量的联苯双酯分散在5ml DMSO中,得到有机相A;将处方量的Lecithin和PVPK30均匀分散在100ml体积的双蒸水中得到水相B;将制得的有机相A在0-3℃水浴和搅拌条件下分散于水相B中,低温超声适当时间后制得粗混悬剂C。制得的粗混悬剂C通过高压微射流纳米分散仪,以6990psig.11650psig的压力分别均质2次,然后在23300psig压力下均质10次,即得联苯双酯纳米结晶混悬液。沉淀-高压均质法工艺操作简单,重现行良好,透射电镜下观察所得的联苯双酯纳米结晶为颗粒状结晶,表面不粘连,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为200±4nm,PI为0.308±0.04, Zeta电位为-21.92±0.96mV。为提高所制备DDB-NSP的储存稳定性,本文进一步对所制得的DDB-NSP进行了冻干处理。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评价指标,将DDB-NSP胶体混悬液制成冻干粉针剂,其冻干工艺为:在优化工艺下制备的联苯双酯纳米混悬液中加入5%甘露醇作为支架剂,振摇使溶解,分装于10ml西林瓶中,置-80℃的超低温冰箱中冷冻24h,取出,然后迅速移入冷冻干燥机中,-55℃、15mTorr条件下冻干48h,即可得DDB-NSP的冻干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冻干过程对药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影响较小。对冻干品的DSC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制成纳米混悬液后,药物纳米粒子仍保有原来的晶型结构。以DDB-NSP冻干粉的外观、再分散性等为指标,评价了DDB-NSP冻干针剂的初步稳定性,结果显示DDB-NSP冻干粉在室温(20-25℃)、冷藏条件(3-5℃)条件下放置三个月,其物理化学稳定性良好。用恒温振荡器对DDB-NSP冻干粉的饱和溶解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将DDB粉碎为亚微粒药物粒子后,其溶解度由37.39μg·ml-1提高到了72.19μg·ml-1;用浆法对DDB-NSP冻干粉体外溶出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与原料药相比,纳米冻干粉末大大提高了DDB的溶出速率。在10min时,DDB-NSP冻干粉溶出度为79.8%,而原料药还不到6%,提高了约12.3倍。120min时,DDB-NSP冻干粉末几乎全部溶解,而原料药只溶解了50.4%。可用Biexponential方程拟合,方程为:1-Q%=-0.9747e-0.1628t+0.1863e-00107t,rα=0.9969,rβ=0.9965。本文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了小鼠尾静脉注射DDB-Sol和DDB-NSP后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联苯双酯纳米结晶能够使DDB靶向浓集于吞噬细胞丰富的肝中,并延长DDB在肝中的作用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DDB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DDB-NSP与DDB-Sol相比,显著提高了血浆和肝中的药物浓度水平,并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值得注意的是,DDB-NSP还降低了药物在肾中的平均滞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肾毒性。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DDB-Sol与DDB-NSP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有显著不同。静脉注射DDB-Sol后,家兔体内动力学方程为:C=2.04e-0.77t+0.1,清除率CLz=2.83L·h-1-Kg-1,平均滞留时间MRT很短为1.52h,AUC为3.74h·μg·ml-1。静脉注射DDB-NSP后,动力学方程为:C=22.445e-0.355t,与DDB-So相比,DDB-NSP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有所延长,而清除率则显著下降,分别为MRT=2.77h,CLz=0.15L·h-1·Kg-1,DDB-NSP的AUC为64.28h·μg·ml-1,约为DDB-Sol的17倍。以联苯双酯为模型药物制备纳米混悬液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难溶性药物注射剂的开发提供了思路,并对治疗肝病药物联苯双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