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2纳米纤维基三维弹性支架的构建及骨修复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组织作为一种动态的承重性结缔组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会重塑,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然而由骨质疏松、骨肿瘤切除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骨缺损或者大段骨缺损难以自发愈合,需要进行外科骨缺损修复治疗。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由骨质疏松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患病率逐年提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有效的外科骨重建成为了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上对于骨缺损的治疗主要采取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需从患者自身部位获取,不仅供应来源十分有限、产生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可加工性差、形状不易控制,从而难以实现与缺损处的本体骨紧密贴合,影响骨整合。同种异体骨的来源比自体骨广泛,能够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但其存在免疫排斥的风险,容易造成感染和慢性疼痛,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更高的治疗成本。
  采用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骨修复与重建是当前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而设计高度模拟骨组织结构的支架材料一直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研发核心。由于天然骨细胞外基质含有60-70wt.%的无机成分,且具有纳米纤维网络结构,因此由无机纳米纤维构建的三维支架可实现对骨细胞外基质的高度模拟,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候选材料。但无机纳米纤维普遍为脆性的,使其三维构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外,针对复杂情况下的骨缺损,支架除了需要高度模拟骨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外,还需具备相应的性能来要满足复杂骨缺损修复的临床需求:针对不规则骨缺损,支架需具备微创性和适应性以实现不规则骨缺损的骨整合;针对骨-软组织界面骨缺损,支架需具备多样性结构以匹配界面组织的多样性环境;针对骨质疏松骨缺损,支架需具备良好的生物矿化活性,促进缺损部位的骨形成。
  本论文重点阐述了适用于不同类型骨缺损的SiO2纳米纤维基三维弹性支架的构建及骨修复性能研究。本研究首先以柔性的SiO2纳米纤维为主体,以生物质水凝胶为黏结剂,通过“纤维均质分散-冷冻干燥”技术实现了SiO2纳米纤维三维弹性支架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SiO2纳米纤维三维支架的力学性能,阐明了支架的弹性恢复机制,并研究了支架对不同形状骨缺损的适应性以及体内外的成骨能力。进一步针对单一结构支架难以满足软骨下骨缺损处组织环境多样性的问题,通过调控纳米纤维分散液和生物质水凝胶溶液的灌注比例,制备了SiO2纳米纤维呈梯度分布的梯度支架,并研究了梯度支架对干细胞的双向诱导分化性能。最后,针对骨质疏松骨缺损区域的骨形成缓慢问题,通过在SiO2纳米纤维中引入CaO,制备了兼具柔性和生物活性的SiO2-CaO纳米纤维,并构建了具有高生物活性的纳米纤维支架,研究了该支架对骨质疏松骨缺损的修复性能。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针对普通的支架难以适应不规则骨缺损的问题,通过溶胶-凝胶静电纺,制备了具有柔性的SiO2纳米纤维,随后以柔性SiO2纳米纤维为骨架,海藻酸盐为黏结剂,通过“纤维均质分散-冷冻干燥-离子交联”,构建了SiO2纳米纤维/海藻酸盐(SiO2NF/SA)三维弹性支架。研究了冷冻干燥成型过程,明确了支架多级结构的形成机制。接下来系统研究了影响SiO2NF/SA支架结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因素,对支架在水中的回弹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wt.%SiO2纳米纤维含量可使体积密度为10mg cm-3的SiO2NF/SA支架结构稳定;支架的杨氏模量E与体积密度η遵从E~η2的关系,具有类似于高度开孔材料的力学压缩行为;此外支架还具有零泊松比、良好的耐久性、快速回弹性(800%min-1)、可注射性以及形状记忆性,有望用于微创手术。但在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细胞培养基中会发生解交联,导致SiO2NF/SA支架无法长期用于细胞培养环境,需要进一步的设计和改进。
  (2)针对SiO2NF/SA支架无法长期用于细胞培养的问题,通过选用壳聚糖作为纳米纤维三维支架的黏结剂,经“纤维均质分散-原位交联-冷冻干燥”,构建了SiO2纳米纤维/壳聚糖(SiO2NF/CS)三维弹性支架,克服了SiO2NF/SA支架在PBS中的不稳定性。随后分析了SiO2NF/CS支架的多级形貌结构及力学性能,检验了SiO2NF/CS支架体外的生物相容性和对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分化行为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支架孔壁的纳米纤维结构有利于hMSC的黏附,而微米多孔结构有助于细胞向支架内部渗透,促进细胞增殖;支架的无机/有机组成、多级形貌结构以及与胶原骨组织相匹配的硬度有助于hMSC向成骨细胞分化。进一步在兔下颌骨构建了不同形状的骨缺损模型,证实了SiO2NF/CS支架良好的回弹性使其可在体内自适应骨缺损,实现手术微创。在此基础上,将支架植入大鼠颅骨缺损,颅骨修复结果表明SiO2NF/CS支架的植入可以提高新生骨的骨体积分数和骨密度,加强了成骨相关蛋白和血管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骨和血管形成。
  (3)针对结构单一的SiO2NF/CS支架无法满足骨-软组织界面组织环境多样性的问题,通过调控SiO2纳米纤维分散液和壳聚糖溶液的注入比例,制备了在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矿化性能上呈梯度分布的梯度SiO2NF/CS支架。进一步研究了梯度支架各区段的形貌结构、力学性能和矿化性能,并考察了hMSC在梯度支架上的分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iO2NF/CS比例的逐渐增加,支架的孔壁由光滑的实心壁逐渐向粗糙的纳米纤维网络转变,支架的压缩应力和压缩模量逐渐增大,在人体模拟液中的矿化更快。基于物理信号诱导分化原理,hMSC在梯度支架各区段的物质组成、表面纳米形貌以及硬度的影响下,在无SiO2纳米纤维的区段呈球形,趋于向软骨分化,而在SiO2纳米纤维含量高的区段呈牵伸状态,趋于向成骨分化,表明该梯度支架可诱导hMSC向成骨和软骨双向分化,在软骨下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4)针对SiO2纳米纤维生物矿化活性低,难以满足骨质疏松骨缺损高效修复的问题,通过将CaO引入SiO2分子网络中,并调控SiO2/CaO的比例及煅烧温度,制备了兼具柔性和生物活性的SiO2-CaO纳米纤维。研究了纳米纤维的物质组成和结晶形态对其柔性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规律,掌握了制备柔性和生物活性SiO2-CaO纳米纤维的临界条件。随后将SiO2-CaO纳米纤维构建成了SiO2-CaO纳米纤维/壳聚糖(SiO2-CaO NF/CS)三维支架,并研究了纤维柔性与支架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柔性的纳米纤维所构建的SiO2-CaO NF/CS三维支架的力学性能更好,支架的孔壁结构呈纤维网络状。支架的弹性恢复性能分析发现支架可适应于各种形状的缺损,便于微创手术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支架的体外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并进一步在大鼠体内构建了骨质疏松模型,将载有hMSC的支架植入骨质疏松大鼠的颅骨缺损进行体内骨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SiO2-CaO NF/CS支架与hMSC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新生骨生成能力,同时促进缺损区血管的形成。
其他文献
低瓦斯厚煤层矿井生产过程中,瓦斯异常涌出是影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原因之一。瓦斯异常涌出会造成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严重威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如何有效解决低瓦斯厚煤层上隅角瓦斯超限,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瓦斯异常涌出特征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对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论文以具有低瓦斯厚煤层特点的小峪煤矿402盘区为例,综合应用现场测试
矿井火灾、瓦斯突出等事故发生后,通风系统风流紊乱,有毒有害气体在通风网络中运移扩散危害井下工人安全。通过对矿井灾变时期通风系统进行仿真研究,获得有效的矿井反风方案,以达到人为控制有毒有害气体运移过程、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本文通过理论、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火灾时期矿井通风系统灾害演变及矿井反风对策进行研究。  将节点法中对风机节点处风压作为求解变量的问题变为对风机节点处风机提供动力作为
我国的钾盐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绝大部分可溶性钾盐资源分布在气候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发达的西北和西南的盐湖中,而对钾肥需求量极大的中东部农业发达地区的天然钾盐资源却极其紧缺,但是在一些工农业副产品废液、碱金属矿山的尾矿废水以及海水中却含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亟需回收利用,因此,研究从含钾溶液中回收钾的技术对缓解钾盐的紧缺问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机械力化学法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机械力作用强度来控制反应程度的方法
由于高凝油油藏原油的析蜡温度高、凝固点高等原因,开采难度大,利用二氧化碳辅助开采高凝油油藏是改善开发效果方法之一,本文专门就此开展了“Q35块高凝油CO2驱油物模试验研究”项目科研攻关,以期能对Q35块高凝油油藏的开发有所帮助。主要通过建立符合Q35块西部平均渗透率的100cm的长岩心物理模型,测定了在地层压力下,55℃、75℃、100℃时CO2在Q35块原油中的溶解度和Q35块原油溶解CO2后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荧光染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纺织用荧光染料,不仅要求荧光染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同时也要求荧光染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此外,耐光牢度作为荧光染料的重要性能,它限制了部分荧光染料的应用范围,例如经常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探针的苯乙烯吡啶盐荧光染料不仅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而且具有较宽的光谱,但由于其耐光牢度较差几乎不用于织物的染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
学位
在国际工业4.0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服装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摆脱密集型劳动力、高强度作业、生产效率低、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格局。加之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急剧上涨,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对服装生产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服装制造业迫切需要提高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高效绿色生产,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应
学位
纺织领域中的诸多加工方法是基于气流对纤维的分离和凝聚作用使得纤维重新分布、排列和加捻来实现的,纤维与气流间的耦合作用成为气体应用于纺织领域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由于纤维与气流间的相互作用复杂多变,导致气固耦合机理的研究进展缓慢,气流在纺织领域的应用还缺乏基础研究。本文是以喷气涡流纺喷嘴为研究对象,建立喷嘴及纤维的三维模型,构建纤维/气流/壁面体系接触模型,研究高速气流/纤维耦合作用下气流场的瞬时流动
在目前石油资源稀缺以及白色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开发传统塑料的替代品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是一种源于可再生资源,同时具备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合成高分子。高分子量的PLA材料的机械强度与常用的石油基塑料相近,作为绿色材料,具有代替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的巨大潜力。然而,高分子量PLA脆性强,软化点低,在高温下快速降/水解,使它的工业化加工和应用具有很大
学位
小鼠作为重要的模式动物之一,其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已由小鼠基因组计划(mouse genomes project,MGP)解析,99%的基因与人的基因同源。小鼠的生理结构及代谢过程与人类相似,是研究人类复杂性状最理想的模型。小鼠遗传学中,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的策略主要分为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但是,传统近交系小鼠亚种来源单一、遗传多样性匮乏等特点
随着臭氧层不断遭受破坏,紫外线到达地面的数量逐年增加,人们遭受紫外线辐照的几率也随之增加。羊毛纤维是高档的纺织用天然纤维,但羊毛织物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极易受到食毛蛀虫(鳞翅类衣蛾或鞘翅类黑皮蠹虫)的蛀蚀。天然萘醌类植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的功能性植物,天然提取萘醌化合物具有染色、抗紫外、抗虫、抗菌等功能应用。但是,天然提取萘醌化合物存在含量低、提取困难、化学稳定性差等不足。合成植物源萘醌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