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7年叶澜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文章发表后,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个体的生命备受关注。在当今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和机遇:一方面由于传统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加上当前教育中功利主义肆虐、工具主义膨胀,导致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反差现象:轻生、自杀他杀、故意伤害、交通意外伤害等现象,致使学生的生命意识几乎是缺失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迎接全球化挑战,迫切需要唤醒人之个体生命意识和发挥生命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缺失与其对人自身、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从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角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这无疑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比较晚,许多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很多东西照搬西方或台湾地区的模式,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生命意识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生命意识的目标、内容、方法,具体的途径,影响因素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的问题:比如生命教育理论与生命意识培养的实践该如何结合,通过哪些途径培养生命意识更有效?尽管刘卫平、邓希泉、张云飞等学者采用了调查的方法对生命意识的状况做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在实验研究上属于空白,尤其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还是空白。本论文试图在培养生命意识的具体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途径上,为生命意识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提供一点借鉴。依托生物课堂教学,从培养生命意识的目标、概念、特征、内容、生命意识的形成过程等角度,对生命意识进行了初步理论构建。并从学生的心理角度、以及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角度,构建了生物课堂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流程。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加以验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生物课堂上,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整体水平是非常有效的。与讲述-渗透的教学策略相比较,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消除学生在生命意识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