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研究及家蚕指纹图谱的构建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qu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遗传研究是为了探明不同家蚕品种以及个体间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差异,研究发生摄食性差异的生理原因,并对影响摄食性因素和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为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遗传研究,将为改进人工饲料配方和饲育技术,提高发育整齐度,特别是为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在长期不同生态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品种。家蚕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以经济性状和形态性状为依据,但经济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而形态性状因现行品种间大致相同而难以准确分辨。利用微卫星标记,建立我国家蚕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将为家蚕的鉴定、遗传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家蚕不含桑叶粉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 为了选育适合低成本人工饲料广食性品种,采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386个家蚕品种,进行家蚕对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明确了不同品种间摄食性的差异。各品种的摄食性以中系一化为最好,多化最差。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保存的蚕品种资源中,含有大量具有广食性特征的遗传资源,特别是中国系统品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2 人工饲料摄食性优良品种选拔及遗传分析 为获得纯合的对不含桑叶粉人工饲料食性优良的广食性系统,对筛选出的摄食率较高的两个品种选01和选02进行累代选择,蚁蚕对不含桑叶粉人工饲料的平均摄食率分别达到99.0%以上。将高摄食性品种中01与低摄食性品种1015进行杂交,用不含桑叶粉人工饲料饲养F1、F2及BCl世代,并进行摄食性调查,遗传分析结果为中01对不含桑叶粉人工饲料摄食性为隐性遗传,受常染色体1个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还有修饰基因的存在。 3 用微卫星标记(SSR)构建家蚕指纹图谱 应用微卫星标记(SSR),构建了96个家蚕中国系统二化品种的指纹图谱。实验中除两对引物无多态性条带外,其余SSR引物在本实验中扩增效果较好,表现出了丰富的SSR多态性和良好的指纹特征。有数种引物组合可以区分96个家蚕品种,并且SSR指纹图谱条带稳定、清晰。家蚕基因组丰富的SSR多态性和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SSR多态性差异,表明了SSR标记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优势,展示了SSR分析在家蚕品种分子标记技术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4 微卫星标记(SSR)多态性分析 采用57对SSR引物对96个中国系统二化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507条有效带,最多的一对引物扩增出了24个片段,最少的仅有1个,平均8.9个/引物,各品种的扩增带数值从90bp到370bp不等,表明各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微卫星多态性。利用UPGMA聚类法进行了聚类和亲缘关系分析,构建了供试蚕种质材料的分子系统树。
其他文献
本文以我国目前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若干问题及成因为切入点,就具体的问题对策与解决措施,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期望为推动我国农村青年小额贷款项目的改进实施,实现农村青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思想浮躁、 精神空虚、 价值旁落的迹象,亟须复兴蕴藏着丰富道德价值的国学文化,以其强大的精神内涵提升国民素养,改善社会风气.小学阶段是进行思想启蒙、
利用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Juan D.Godino教授及其团队研制的初等代数推理知识问卷,针对264名山西省小学数学教师,诊断其初等代数推理知识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数学教师的初
本研究分别以成年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绵羊卵胞为核受体构建重构胚,并比较了两种重构胚的融合率、卵裂率和桑椹胚率。在37℃、5%CO2、饱和湿度下,DM
2016级南京艺术学院·赞比亚奖学金生全英文音乐课程进修班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外招收短期英文授课音乐专业团组高级进修生,南京艺术学院作为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佼佼者,为这
<正>整个2016年,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2013年和2014年,O2O和智能硬件是投资热点。2015年也有明确的互联网金融和VR热点。但是2016年,投资热点却非常
日本黑毛和牛与荷斯坦牛同为世界知名牛种,但是在脂肪沉积方面二者却形成了显著差异,这就为牛脂肪沉积相关研究提供了优良的素材。因此,本实验旨在利用RNA-Seq方法对两个品种牛
本研究通过4个饲养试验,参照NRC1998设定的仔猪营养需要标准,系统验证了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的能量、蛋白质和三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的营养需要参数水平,并
随着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以及生物产品市场需求与利润的趋使,包括卵母细胞成熟、体外受精、受精卵的体外培养以及胚胎的冷冻保存在内的体外胚胎生产体系逐渐完善并走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