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运输是生产要素及产品等空间位移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提升区域集聚作用,增强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开放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内经济的规模、结构以及空间布局有着反馈和引导的作用,诱导交通优势能够成为经济优势促进地区发展。本文以兰新高铁为例,对比分析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相对影响力及可达性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确定城市场的强度及范围。首先,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交通基础设施及高速铁路建设与节点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和阐述,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建立了对本文定性分析的逻辑框架。然后,进行高铁的建设运营对沿线节点城市产生聚散效应的理论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多方面参照各种影响因素对高铁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效应、聚散的方式以及聚散的时空特性进行定性分析,提出集聚与扩散虽相互对立但始终并存,二者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发挥不同作用。其次,通过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思想,建立了改进场模型。对高铁沿线节点城市的影响力指数的测算,选取了7个大方面15个指标形成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认各项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影响力指数。选取基于交通时间成本的测度方法,以GIS技术为实现方式,确定节点城市可达性的强度。在对城市影响力指数构建和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完成对传统场模型的改进。最后,以兰新高铁为具体研究实例,分析了兰新高铁的线路情况、建设意义及必要性,选取2008年和2015年为时间断面,选取兰新高铁沿线7个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作为研究节点城市,运用建立的改进场模型,基于熵值法确认各年份各节点城市影响力指数,以ArcGIS软件为平台,测算节点城市可达性,进而得到各城市场强变化情况,并对研究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演变格局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对GIS平台的综合运用测度兰新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聚散效应,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结果直观。充分考虑到城市自身的综合规模与城市可达性对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的双重影响,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较为贴合,较好地实现了高速铁路对节点城市聚散效应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