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困苦,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军民直接抗击凶恶的日本侵略者阶段。党奠基陕北后,领导军民艰辛开拓,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实力不断增强,陕甘宁根据地正式形成。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党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既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和领导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又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总后方,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陕甘宁原是旧中国政治最黑暗、经济最贫穷、文化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又加之民族敌人深入中国本土,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边区处境异常艰难,党所制定的任何一项政策出现偏差,其结果都将是灾难性的。在这种内忧外患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边区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克服困难的灵丹妙方,边区走出了困境,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昔日贫穷落后腐朽愚昧的边区,成为了丰衣足食、政治清明的“和谐边区”。[1]本文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边区的艰辛尝试进行全景式描绘,按照“为什么建设——怎样建设——思考与启示”的逻辑编排全文:第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边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主要是从党的性质、时代的需要等方面切入,可能性则是从党的正确领导、人才条件、边区环境等方面来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边区所采取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目的十分明确,即一切为了抗日,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人民。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党内团结和谐,为构建和谐边区树立光辉榜样。第二、坚持不懈地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边区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三、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边区奠定坚实的物质条件。第四、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提高边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第五、维护边区内部稳定,提倡良好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边区奠定坚实的社会保障。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边区人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热情,边区变化日新月异。这里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社会安定,成为当时全国最进步、最富有朝气的地方,正如毛泽东所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2]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边区的历史启示。社会和谐是历代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党在边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艰辛尝试,虽还是一种不太自觉的行为,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能驾驭全局,抓住主要矛盾,顺利实现目标的高超领导艺术;也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宗旨。在其艰辛尝试中,虽也存在些许不足,但成就有目共睹,光耀史册,其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当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理性审视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边区的举措,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值得我们深深铭记: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应对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保护好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