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拉开了其在国际范围内全面发展的历史帷幕。在历经了3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后,截止目前已有47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形成了包括非政府组织、社区合作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社等在内的多元化组织结构,累计为1700多万贫困和绝对贫困人口提供资金支持。在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全面发展起始于1999年。发展初期,出于政策性贷款的考虑,其在利率选择上只能采用偏低的利率水平,以实现惠农的政策性目标,而作为其发放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始终不具备自主定价的权利。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战略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各界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吁也越来越多,而政府也适时分阶段的进行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工作。面对着手中越来越多的自主定价权利,如何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定价,以同时满足其盈利性和“服务三农”的目标,便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以雅安市为例,对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中,所遇到的多种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对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定价,分别进行了模型检验和可行性探讨,以期找出适合的可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定价模式。文章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详细介绍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对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后做出文献评述,再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第二,以雅安市为例,详细介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规模、基本的信贷规程、定价方式等的现状,并且从中找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影响因素。第三,结合农户调查情况,对农户可负担的利率上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盈亏平衡理论和Rosenberg模型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模型检验,得出静态和动态的盈亏平衡利率;并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制定出为借贷双方所接受的可持续利率。第四,在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借鉴后,对可能适合农村信用社的定价模式进行可行性探讨,希望找出适合的定价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下列结论:第一,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问题是信贷定价难;第二,能够被借贷双方所接受的可持续利率在16.33%—18.14%之间;第三,适合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定价模式是成本加成式定价模式。以上述结论为依据,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即:第一,建议从人才培养和自身技术能力等方面,逐步地完善、构建合理的科学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定价体系;第二,建议以商业化和市场化原则为指导,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以实现贷款资金的多元化;第三,建议有关政府部门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体制;第四,建议完善农村诚信环境,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最后,对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