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希望以弗洛伊德①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为理论工具,对孙悟空的人生历程所折射的人格三重理论作适当分析,同时,对《西游记》中包含的“俄狄浦斯情结”作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探究。
《西游记》的产生远远早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肯定不可能对这部作品产生影响。然而,精神分析理论的确看到了人类有意识行为之外的无意识行为所蕴含的意义之所在。作为人类精神的产品——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的意义阐释之外,也应该有其内隐的、潜在的意义探寻。这些意义往往可能不为作者本身所意识到,但是,作为分析者,我们可以透过文本来分析它的意义。
本文认为,孙悟空的一生,从天产石猴到最后被封“斗战胜佛”,他的生命历程经过了本我、自我到超我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其实也就是人类成长的一个隐喻。
其次,“俄狄浦斯情结”在《西游记》是通过多在这方面得到体现的。比如,唐僧的身世,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对立和仇视,乌鸡国里的故事、哪吒和红孩儿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俄狄浦斯情结”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同形式。
本文认为,由于生活在儒家思想影响甚深的中国,吴承恩不可能完全脱离自己所受的教育影响,所以这些心理现象在作品中的表现,都不是直接的,甚至是作者没有意识到的。有时他甚至有意掩饰或修改作品中表现得过于直接的一些东西。这都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当时的风起云涌的新思潮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