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体和单亲二倍体的产前诊断及其形成机制探索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ue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嵌合体(Mosaicism)是指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细胞系的个体。嵌合体的临床异质性很大,与嵌合体的形成机制相关,也与异常细胞系的种类、比例和涉及的组织器官相关,从轻微临床表型到胚胎致死性不等,出生后可以表现为出生缺陷、智力低下或者某些遗传综合征,如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伊藤色素减少症等。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在先天性生长发育异常儿童中发现,22%的患者存在致病性的拷贝数变异,而嵌合体占3.74%,其他相关研究也提示大约0.5~2.0%的先天性生长发育异常儿童中存在嵌合体。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Disomy,UPD)是指同源染色体遗传自父母亲中的一方,可涉及整条或部分染色体。UPD通过印迹基因或者隐性遗传病基因致病,判断UPD的亲本来源对于UPD临床症状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要。UPD无法被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识别,可通过分子标记或甲基化模式来确认。目前,嵌合体遗传学检测技术有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染色体芯片(ChromosomalMicroarray,CMA)技术和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技术。染色体芯片技术具有高效,高分辨率,全面的优点,可以检测出微缺失微重复、嵌合体和单亲二倍体。本研究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Array,SNPArray)技术,建立嵌合体和单亲二倍体的产前诊断方案,分析其遗传学病因,探究其形成机制,为患者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治疗与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收录2012-2018年产前诊断病例(绒毛、羊水和脐血),并收集病例临床资料。所有产前病例进行SNParray分析,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根据需要对其父母进行遗传学溯源,建立嵌合体和单亲二倍体的产前诊断综合性分析方案,探讨SNParray技术在嵌合体和单亲二倍体产前诊断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将LogR比值及B等位基因频率两项参数相结合进行全基因组分析,探索嵌合体和单亲二倍体形成机制,为患者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疾病再发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结果:1、4512例产前诊断病例SNP芯片结果,共发现44例嵌合体,检出率约为0.98%。其中嵌合型非整倍体29例,嵌合型部分重复/缺失15例。嵌合型三体中,绒毛标本以嵌合型16号三体、嵌合型22号三体为主,羊水和脐血标本以嵌合型21号三体为主,其分布趋势与纯合型三体一致,提示三体自救是嵌合体的其中一种形成机制。15例嵌合型部分重复/缺失芯片结果中,与核型完全符合2例,核型提示异常但无法明确异常片段性质9例(包括3例标记染色体、3例假双着丝粒染色体和1例环状染色体),核型正常基因芯片异常4例(包括3例嵌合型11号长臂部分重复)。
  2、4512例产前诊断病例SNP芯片结果,共发现大于20Mb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omozygosity,LOH)12例,排除夫妻双方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较近后,判断为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Disomy,UPD),检出率2.66‰。UPD分别发生于1,3,6,11,12,13,14,15和16号染色体,印迹基因是UPD致病的重要因素。12例UPD形成机制中,单体自救4例,三体自救8例。
  3、嵌合体形成机制多种,本研究显示15例嵌合型三体中,7例为有丝分裂错误,4例为减数分裂Ⅰ期错误,4例为减数分裂Ⅱ期错误;1例嵌合型单体和15例嵌合型部分重复/缺失均为有丝分裂错误;6例性别染色体嵌合体中,5例为有丝分裂错误,1例为减数分裂Ⅰ期错误;7例多条染色体嵌合的发生机制复杂不一,导致了孕早期胚胎停止发育。本研究发现了3例低比例嵌合型16号三体,其形成机制均为减数分裂Ⅰ期错误,并锁定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热点位点为p12.3,q22.1。
  结论:1、本研究发现嵌合体发生率0.98%,UPD发生率为2.66‰,是孕早期胚胎停止发育和胎儿畸形的重要原因。SNParray技术较传统核型分析技术敏感性高,且可通过LogR比值及B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嵌合体和UPD形成机制,是产前诊断嵌合体和UPD的重要手段。
  2、本研究发现不同染色体的嵌合形成机制不同,嵌合型16号三体源于减数分裂Ⅰ期错误,并发现有交叉互换热点p12.3,q22.1;嵌合型22号三体源于减数分裂Ⅰ期、Ⅱ期或有丝分裂错误;嵌合型21号三体源于减数分裂Ⅱ期和有丝分裂错误。不同机制来源的嵌合体可导致胎儿临床表型异质性和子代再发风险不同,明确嵌合体形成机制可为产前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3、本研究证实UPD来源于单体自救或三体自救,涉及印迹基因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样病变免疫荧光(IF)分类法的改良,以期更好地认识MPGN的发病机制及鉴别MPGN样病变的病因。重新认识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以1994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MPGN样病变118例为对象,采用我们在Sethi等提出的IF分类法(IF分类法)基础上探索的改良IF分类法(改良IF分类法)结合电镜检查
研究背景和目的  大脑静脉及硬脑膜静脉窦共同组成脑静脉系统,其中包含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中脑静脉、脑桥静脉、延髓静脉、间脑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脑静脉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脑静脉血液循环在保障脑血流畅通、血供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大脑内静脉(internalcerebralvein,ICV)是脑深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侧出现,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回流大脑半球深部的静脉
学位
目的:  本研究以非小细胞肺癌为核心,对该疾病患者进行微波消融治疗,评价其疗效、并发症等研究,具体目的为(1)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前采用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风险;(2)探究常规化疗方案与微波消融术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对我院于2014年-2015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机样本抽取,共抽取50例,将其进一步随机分成25例微波消融组与25例化疗对照组;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vectorimaging,VVI)评价线粒体辅酶Q(Mitoquinone,MitoQ)对高脂饮食(high-fatdiet)大鼠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将3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H组,n=12),MitoQ治疗组(H+M组,n=12)和正常对照组(C组,n=12)。C组予基础饲料
目的  对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factor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实验室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  采用凝固法检测两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
背景和目的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以脑膜感染和发生炎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未经及时治疗,50%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是致命的,即使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也有8-15%的死亡率,通常在症状出现的24h和48h之内死亡。此外,10-20%的幸存者中多数会有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后遗症,包括脑梗塞、听力受损、癫痫、学习和行为障碍等。因此,进一步研究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探讨细
背景:  肺癌是一种恶性肺肿瘤,以肺组织中无限的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PAH)及其衍生物已被证实与吸烟和空气污染所引起的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促进肿瘤恶性转变、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炎症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来调节肺慢性炎症微环境,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逐步发展到癌前病变及癌转移,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
学位
研究背景:  2型糖尿病(T2DM)是以损伤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敏感组织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即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线粒体作为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线粒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酶活性和氧化磷酸化基因表达下降、ATP合成减少及ROS
学位
背景: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倍增时间短,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的典型特点,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时机,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策略。多年临床研究表明,该病对放化疗敏感,但复发率极高,5年可达75~90%,高复发率是导致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小细胞肺癌复发与预后的相关性已有较多报道,但其具体复发模式是否也与患者预后存在内在联系,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明确
目的:  利用64排CT以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对临床疑诊为肺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常规检查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在提高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等方面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肺动脉病变而行CTPA的58例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30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段是30-80岁,均值为(55.36±12.80)。病例纳入的标准为:没有碘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