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海拔典型植物对土壤温度变化的生长和生理响应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其中地表气温和海洋温度的持续上升是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温度变化对植物的存活、生长、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以及植物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地表气温升高势必会导致土壤温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土壤温度才是影响植物存活、生长和分布的关键因子。然而,由于将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严格分离较为困难,多数研究结果展示的是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整体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并且在试验过程中很难实现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同步变化,因此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严格控制空气或土壤温度,单独探究其对植物存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幼苗的存活和定居对于植被的恢复和再生起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植被的分布。温度、水分和人为因素等均会对幼苗存活和定居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外界环境因子对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及具体影响形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的恢复以及预测植物的动态变迁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步入式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室内温度保持恒定,采用植物恒温循环栽培系统控制土壤温度,将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严格分离,意在单独探究土壤温度对植物存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并采用嵌套设计加入土壤水分这一环境因子和地上部分遭到破坏这一干扰因素(动物啃食或人为砍伐)。本研究选择分别在高海拔和中低海拔有广泛分布的典型植物作为研究材料,包括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的林线树木云杉幼苗和对气候变化同样较为敏感且可塑性强、短期内可快速响应的中低海拔植物矮竹幼苗作为研究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变化以及地上部分遭到破坏,研究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年长分株地上部分去除及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与去除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幼苗存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探究土壤低温下氮磷营养元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以及土壤水分对川西云杉幼苗对土壤温度变化响应的影响和年长分株地上部分去除对年幼分株对土壤温度变化响应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处理对川西云杉幼苗的影响。土壤低温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但对其它器官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根系对土壤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土壤水分处理对根生物量和根冠比影响显著,在土壤温度较高时(17 ℃和22 ℃)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但在低温处理下水分胁迫对其影响不再显著。土壤温度对各器官氮磷浓度(mg/g)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温度降低氮磷浓度有降低趋势,对当年生叶中氮磷浓度影响尤其显著。土壤水分对各器官氮磷浓度和含量影响显著,17 ℃和22℃时,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当年生叶和根的氮磷含量,而在低温下(2 ℃和7 ℃)水分胁迫对其影响不再显著。土壤温度和水分处理对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影响显著,随着土壤温度降低,叶片NSC和可溶性糖浓度、茎可溶性糖浓度及根NSC浓度、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呈显著升高趋势,说明土壤低温并没有导致碳受限。而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当年生叶淀粉和NSC浓度,低温处理下效果更显著,即在土壤低温下干旱胁迫很可能会导致川西云杉的“碳饥饿”。(2)土壤温度和年长分株地上部分去除处理对美丽箬竹年幼分株的影响。土壤温度和年长分株地上部分去除对年幼分株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当保留年长分株地上部分时,土壤低温反而增大了年幼分株存活率。去除处理显著提高了年幼分株存活率,尤其是在17 ℃和22 ℃,存活率显著提高了56%。土壤温度对年幼分株地上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叶片数量均影响不显著,但在去除处理下,生物量在7 ℃和12 ℃达到峰值。去除处理对生物量和叶片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在7 ℃和12 ℃显著增大了生物量,并且也显著增加了17 ℃和22 ℃时的叶片数量。土壤温度、去除处理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年幼分株光合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土壤低温显著降低了光合速率,22 ℃时光合速率最高,随着温度降低其光合速率急剧下降,由此可见光合速率对土壤低温极为敏感。土壤低温虽然显著降低了光合速率,但对叶片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无显著影响,即土壤低温并没有导致碳受限。由此可知,土壤低温和水分胁迫均导致氮磷含量的不足,但随着土壤温度降低,水分胁迫对氮磷含量不再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温度降低,两种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没有降低,反而呈显著升高或不变的趋势,因此土壤低温并没有导致碳受限。土壤低温显著提高了美丽箬竹年幼分株存活率,显著降低了光合速率,但对生物量并无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去除处理对年幼分株的存活和生长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去除处理在一定土壤温度处理下反而显著提高年幼分株的存活率和生长,此时分株间并没有进行生理整合,反而可能是年长分株与年幼分株间对根状茎中资源的竞争作用影响年幼分株的定居和生长。此外,川西云杉幼苗叶片中NSC浓度随土壤温度降低而升高,说明低温下植物仍能维持正常水平的光合作用或者叶片仍能保持一定的光合产量,同样,土壤低温虽然显著降低了美丽箬竹年幼分株的光合速率,但并没有导致碳受限,说明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叶片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产量。通过本研究,建议未来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模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壤温度的影响,建议下一步将光合作用与碳水化合物、氮和磷等养分元素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探究,并延长观察周期,以期完善对土壤温度变化下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理解。
其他文献
随着建筑行业科技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模拟工厂生产线批量流水生产结构构件,通过交通配送进行现场装配施工,成为建筑行业的新型组合。装配式建筑中影响施工进度和成本的关键因素是装配式构件物料的配送。对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来说,大型的物料生产与配送全过程包括工程进度计划、物料计划、物料配送、物料现场管理、物料二次加工、现场成品倒运、构件吊装安装以及浇筑成型等重点工作。而
在煤田勘探的各个阶段,为了保证安全高效开采,必须查明采区内小构造发育情况,其中对薄煤层及落差3~5m小断层精细刻画已成为煤田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由于地震信号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地震波的传播具有时变特性,本文在分析Gabor变换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Gabor子波缩放和Gabor反褶积方法,以提高煤田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利用Gabor变换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对频率域地震道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全民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话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规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素养,能够灵活地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效地传递知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后,学校的教育更是强调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小学英语的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
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的发展,处理信号的速度越来越快,系统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对运放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作为混合信号处理的核心部件,运算放大器对整个系统的性能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混合信号的流向也日益复杂,利用多路复用器来实现信道复用也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在一些安防和视频交点系统中。充分利用通道的容量,以便多个通道的数据信息可以共享一个通道,大大降低系统成本,拓展应用范
轮轴作为轨道车辆的重要行走部件,采用过盈配合联接,其主要失效形式是局部疲劳失效。传统的弹性力学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将轮轴接触问题看作二维接触力学问题来研究,而没有考虑机加工精度等级造成的表面圆柱度因素对其接触状态的影响,从而无法解释轮轴局部疲劳失效的力学机理。因此,本文旨在建立能够反映机加工特性的轮轴随机表面圆柱度轮廓模型,将二维问题转化为三维接触问题,通过模拟压装过程,完成接触应力不均匀性分析,为揭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涌入了大量电力电子设备,PWM整流器作为一种具有使网侧电流正弦化、单位功率因数和能量双向流动等诸多优点的变流装置,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中点钳位(NPC)型三电平整流器为研究对象,对其控制策略展开了研究。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NPC型三电平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整流器在三相静止坐标系及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
氢燃料电池由于具有环境友好和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点受到了普遍关注,但氢燃料供给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对于车载纯氢存在的氢气存储密度低、安全性能差等缺陷,将液体燃料现场重整制氢的车载制氢技术,既能保证一次“加氢”行驶里程与燃油汽车相当,也可利用现有加油站系统补充燃料,被认为更加合理可行。由于二甲醚(DME)具有液体的储存密度和气体的流动性、清洁无毒、能量密度高且廉价易得等优势,因此是车载制氢原料
基层环保部门是环保领域顶层设计和环保政策落实的终端实践者,其对环保政策有效执行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要求,更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健全和完善,但现实中基层环保部门的偏离执行一直存在。中央近年来通过环保立法、环保督察、环保垂改等制度性回应对环境政策的偏离执行进行矫正且成效明显,但基层环保部门的政策执行情况和环境治理效果仍不如预想那般尽如人意,基层环保部门偏离执行困局亟待破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国际需求疲软,部分企业在金融市场高收益的诱惑下,逐渐加大对金融资产的投资。目前,有关金融资产配置方面的研究大多关注于过度金融化导致的
土壤微生物是地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可培养微生物对土壤氮素的响应方式及其在氮素转化中的功能,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微生物在土壤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站,采用极度稀释平板法,结合16S r RNA和PCR分子检测技术,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不施肥对照,CK和施加无机氮肥,N4),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丰度、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