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是由George Lakoff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它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它的提出对认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语言学家从ICM角度分析认知语言学中各个领域的问题:Zoltán K(o)vecses and GünterRadden(1999:21)以它为基础为转喻下了定义,并对转喻进行了分类;王寅(2005)认为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内容比“框架”、“图式”和“脚本”理论更为丰富,因此更有解释力,可以作为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方法;李勇忠、方新柱(2003),李勇忠(2004b)提出一个新的言语行为交际的ICM模式,分析转喻对语用推理及话语连贯的解释力,而这些都是从认知和语用这两个角度来考虑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是通过说话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形成的。因此,它并不是客观世界所确实拥有的事物,而是人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理想化的模式。 由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重新研究转喻,提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模式。人们之所以能意识到转喻的修辞方法,是因为其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了一种认知过程。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一些转喻可以为人们所普遍理解。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转喻存在不同的认知模式,因此对它的认识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因此,由于不同国家对不同事物的理解不同,在转喻的翻译中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作家和剧作家。《茶馆》是他的经典话剧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从清朝开始到国内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它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一时期的风俗和居民的精神面貌。这部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并且对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两位译者译过:一位是中国著名翻译家英若诚,另一位是加拿大翻译家约翰·霍华德-吉本。由于两位译者的翻译意图不同,这两个版本的风格有所不同。英若诚旨在用于舞台表演,而吉本旨在向全世界介绍和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不同也表现在对转喻的翻译上。 由于人类语言的共性,使一些转喻模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式。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又使一些转喻模式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模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在不同语言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转喻模式,但是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不同。本论文以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老舍《茶馆》中汉语转喻英译的分析,探讨了理想化认知模式对汉语转喻英译的解释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英汉转喻翻译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