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世纪以来,语言的精确性一直是历代语言学家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人们注意到作为人类认知体验的成果之一,语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现象一直存在。语言模糊,尤其是语义模糊,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特定的场合能够表达精确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1965年L.A.Zadeh提出了“模糊理论”,标志着对模糊语言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Jonna Channell的《模糊语言》对模糊语言做了系统的研究。在国内,伍铁平先生开了模糊语言研究的先河,张乔先生的《模糊语义学》以美国语言理论为基础介绍了模糊语义的发展及其特点等。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分之一。它是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关认知范畴的理论。早在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通过游戏范畴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问的区别。原型范畴理论最早是由Rosch在解释人类范畴化过程中提出的。原型理论认为范畴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各个范畴之问并无明显的界限。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取得联系。原型范畴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英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词汇学习等。
模糊语义与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分属不同的语言学领域范畴,但两者之间有很深的联系。相关专家学者发表论文专著等,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等观点解释语义模糊现象。作者通过研究学习发现,模糊语义与原型范畴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承认范畴边界的模糊性,范畴成员内部有不同的隶属度。同时模糊语义与原型范畴也有不同之处,其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
本文是原型范畴理论与模糊语义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原型范畴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特点等。第二章是对模糊语义的介绍,介绍了模糊语义的概念、特点以及从不同视角对模糊语义的理解。第三章是原型范畴理论与模糊语义相似点以及不同之处的对比研究。第四章是这两个理论在语言学习及词汇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