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细胞来源的三磷酸腺苷调控抑郁癫痫共发病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zer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导致暂时性大脑功能失调。癫痫持续状态时死亡率高达20%。慢性癫痫长期反复发作也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遗留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和行为改变。癫痫形成过程被定义为正常的大脑发展成为慢性癫痫状态的一个过程,该过程涉及基因、分子、细胞甚至是环路上层面上的各种变化,其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上大部分已知的有效抗癫痫药物也仅仅具有控制癫痫急性发作症状的作用,鲜少能延缓癫痫形成进展。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类型,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在全球人口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据调查,在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3%~5%,患病人数已经超过2600万。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大量临床数据表明,抑郁症和癫痫这两种疾病存在共发病,被称为抑郁癫痫共发病。这种共发病是双向的,即癫痫患者抑郁发病率是对照组的3-5倍;抑郁症患者、有过抑郁症病史或者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癫痫的发病率是对照组的2倍,曾经有过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癫痫的发病风险提高到4.2倍。更重要的是,癫痫抑郁共发病非常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患者的再住院率较高,治疗成效降低。事实上,一些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噻加宾和丙戊酸钠,会导致心情压抑;而一些抗抑郁药,特别是在过量的情况下,会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公认的抑郁症发病机制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该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内单胺类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功能相对或绝对不足所致。临床治疗抑郁症有效的化学药物都是基于抑郁症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但是这些药物起效慢,通常需要服用28天以上。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研究机制的不断深入,一些非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抑郁症发病机制被发现,如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奋假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缺乏假说和免疫功能异常假说等。以下重点介绍抑郁症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假说。在人类大脑中,主要有两种细胞,一种是神经元,另外一种是围绕在神经元旁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数量大约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近年来对胶质细胞的主要亚细胞群——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已有崭新的认识。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参与抑郁症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改变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二是星形胶质细胞的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功能障碍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三是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水平降低导致抑郁。至今,几乎没有对于抑郁癫痫共发病相关机制研究的报道。因此,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抑郁症后并发癫痫的机理、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参与到了两者共发病之中、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抑郁、癫痫共发病的药物。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抑郁癫痫共发病。既然抑郁癫痫共发病是双向的,那么慢性癫痫模型造模成功的小鼠是否出现抑郁样行为?或者慢性抑郁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小鼠癫痫易感性升高?我们发现,用经典的慢性癫痫模型——海人藻酸杏仁核点燃模型造模成功之后,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并没有表现出抑郁样行为。然后,用经典的抑郁症动物模型——慢性社会挫败模型(CSDS)和慢性温和应激模型(CMS)造模成功之后,小鼠的癫痫易感性升高,并且用CSDS模型造模的抑郁小鼠相比与CMS小鼠癫痫易感性升高更明显。因此,我们用CSDS模型来研究抑郁症之后,癫痫易感性升高的机制。中枢神经系统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两大类细胞,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的参与调控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因此我们的课题延续前人的研究,探索星形胶质细胞是否也参与到了抑郁癫痫共发病的过程中。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是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物,我们发现,在慢性社会挫败模型(CSDS)伴随癫痫易感性升高的小鼠中,海马和皮层的GFAP蛋白水平表达下降。这提示我们,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抑郁癫痫共发病。星型胶质细胞是非兴奋细胞,其激活的表现形式是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这主要由G蛋白偶联受体-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介导。IP3R2(Itpr2)是星型胶质细胞唯一的IP3受体。因此,我们通过敲除IP3R2(Itpr2)以沉默星型胶质细胞内钙信号,以研究星型胶质细胞是否通过钙依赖性释放递质来调控癫痫。我们发现Itpr2-/-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出现抑郁样行为,并且在不同的癫痫动物模型中,检测出癫痫易感性升高。因此,星型胶质细胞钙沉默的Itpr2-/-小鼠是一种可以研究癫痫、抑郁共发病的工具鼠。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水平降低导致抑郁样行为。我们使用微透析的方法,测量了清醒状态下,野生型和Itpr2-/-小鼠皮层和海马CA1脑区的ATP释放水平,Itpr2-/-小鼠都降低了。为了验证Itpr2-/-小鼠ATP递质的降低是来自于胶质细胞的,而不是神经元导致的。我们培养了野生型和Itpr2-/-小鼠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别检测海马和皮层ATP的释放量,发现胶质细胞的确降低了,但是神经元没有变化。此外,我们还检测了 CSDS模型中小鼠ATP的水平,海马和皮层都降低了。这些结果都提示我们,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水平降低可能在抑郁癫痫共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所以,我们使用dnSNARE小鼠进行下一步的研究。dnSNARE小鼠是一种胶质细胞以囊泡的形式释放的ATP水平降低的转基因小鼠。实验发现,dnSNARE小鼠海马和皮层的ATP水平降低,并且在断四环素(DOX)5天之后,dnSNARE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出现抑郁样行为,同时也在PTZ诱导的急性癫痫模型中表现出高癫痫易感性。dnSNARE小鼠出现抑郁癫痫共发病再次验证了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水平降低是共发病的关键因素。之后,为了探索ATP发挥作用的关键脑区,我们对Itpr2-/-小鼠不同脑区的脑电频谱进行分析。在静息状态下,和野生型小鼠相比,Itpr2-/-小鼠海马CA1脑区的Delta波、Deltaa波、1 Hz、3Hz这四种波段相对能量增高,Alpha波下降,而皮层的频谱没有变化。这提示我们,Itpr2-/-小鼠海马CA1脑区可能是导致这种小鼠出现癫痫抑郁共发病的关键脑区。已经有文献报道,ATP的P2Y1受体主要表达在中间神经元上,ATP作用于它的P2Y1受体激活抑制性环路。当ATP水平降低时,抑制性环路下降,兴奋性增高,导致癫痫易感性升高。我们记录Itpr2-/-小鼠CA1脑区椎体神经元的电活动,发现Itpr2-/-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相比,动作电位发放增多,兴奋性传入sEPSC的频率和幅度都没有改变,而抑制性传入sIPSC频率降低了。这些结果表明,Itpr2-/-小鼠CA1脑区椎体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由于抑制性输入降低导致的。我们在循环液中给予P2Y1受体阻断剂MRS2179后,野生型小鼠sIPSC频率降低,但是Itpr2-/-小鼠没有进一步降低。在小鼠CA1脑区微量注射低浓度激动剂的ATP/ATPrs/MRS2365时,只有ATPrs可以在Itpr2-/-小鼠上发挥抗癫作用,但是,注射高浓度的ATP/ATPrs/MRS2365时,ATP/ATPrs/MRS2365均能发挥抗癫作用。给予P2Y1受体阻断剂MRS2179时,野生型小鼠出现癫痫易感性的增高,但是Itpr2-/-小鼠没有变化,即使同时补充了 ATPrs也不能逆转这种变化。在海马CA1脑区微量注射病毒pAAV-ZsGreen-ShRNA-mP2Y1后,野生型小鼠癫痫发作级别增高,Itpr2-/-小鼠没有变化。最后,我们给CSDS造模小鼠的海马CA1脑区微量注射MRS2365后,对抑郁敏感组小鼠的高癫痫易感性恢复正常。结论1、慢性抑郁小鼠的癫痫易感性升高,GFAP表达水平降低,皮层和海马脑区释放的ATP水平下降。2、星形胶质细胞钙沉默的Itpr2-/-小鼠表现出抑郁癫痫共发病,皮层和海马脑区释放的ATP水平也下降了。3、胶质细胞ATP释放水平降低的dnSNARE小鼠抑郁癫痫共发病。4、ATP通过作用于P2Y1受体,激活海马CA1脑区的抑制性环路,发挥抗癫痫的作用。5、在海马CA1脑区注射P2Y1受体的激动剂MRS2365后,慢性抑郁的小鼠不再表现出癫痫易感性升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白介素-12是否具有抑制因碱烧伤引起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共纳入大鼠52只,其中48只通过碱烧伤的方法建立新生血管大鼠模型,按干预因素不同分为1)第1组(空白组,n=4),未进行碱烧伤和滴眼液处理;2)第2组(对照组,n=16),予灭菌生理盐水滴眼液滴眼;3)第3组(实验组,n=16),予浓度为2.5u/ml的白介素-12滴眼液滴眼;和4)第4组(实验组,n=16),予浓度为
背景及目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指出2018年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为第三位,致死率居于第二位[1]。在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五位[2],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手术切除病灶的治疗效果不佳,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化疗抵抗。因此进一步探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推进个体化治疗手段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mic
背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cycl 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参与了多种神经细胞的生理过程,包括神经细胞存活、迁移、分化,轴突和神经突的生长等。p25蛋白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激活因子p35的裂解产物之一。有许多研究发现p25表达量的增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p25能够结合并激活Cdk5,相比生理性的Cdk5/p35复合物,Cdk5/p25有更长的半衰期,导致Cdk5
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难以治愈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病程迁延、预后不佳、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其全球终身患病率接近1%,是世界上饱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多种手段,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在众多抗精神病药物中,氯氮平因其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独特疗效,在亚洲地区被广泛使用。根据亚洲精神作用药处方研究(Research on Asian Psychotropic prescr
第一部分血清CA125、HE4、ROMA及RMI模型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探索CA125、HE4、ROMA、RMI在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方法从 PubMed、ISI 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terature 三个数据库检索,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 1 7 年 1 2 月。通过 QUADAS-2(quality assessmen
研究背景与目的骨肉瘤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骨肉瘤对人体危害极大。骨肉瘤主要依靠手术联合辅助化疗治疗,随着辅助化疗的方案的不断改进,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然而常见的化疗药物会对人体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为此,寻找一些具有抗肿瘤效果且毒性反应小的药物并更加深入的研究骨肉瘤的发病机理显得尤为重要。姜黄素是干的姜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
胃癌腹膜转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尽管“种子-土壤”学说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经典理论得到广泛接受,胃癌细胞腹膜转移内在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蛋白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执行者。为寻找胃癌腹膜转移关键蛋白,本研究首先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鉴定出腹膜转移中高表达的肌球蛋白MYH9,并通过组织验证和TCGA数据分析证实其在胃癌腹膜转移灶中表达上调并与患者预后相关。其次,通过慢病毒干扰和TALEN基因编辑技术敲低胃
研究背景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上皮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国华南地区和亚洲东南部。鼻咽癌发病隐匿,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途径、多机制、多遗传变异积累的复杂过程,目前认为主要与EB病毒的感染、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虽然放疗能有效地控制早期鼻咽癌,但是晚期患者的平均5年生存率仍低于30-40%。更严重的是,由于早期没有显著的症状,临床上超过60%的鼻咽癌患者容易被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因GISTs存在异质性,如何准确判断其的危险度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题。然而无论术前还是术后,准确评估原发性GISTs的生物学行为对医生的临床决策均十分重要:在术前,有助于医生及时干预肿瘤的进展,增加患者治愈的机会。在术后,能辅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本研究旨在评估手术前后原发性
背景和目的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特点是慢性、反复性、迁延性发展进程,并可能出现诸如肠纤维化及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目前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如感染、化学和物理刺激及自身免